五夫龙鱼戏原为莲鱼戏,始于五代,兴于两宋,原为乡人迎春纳福,祈求风调顺雨、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绍兴十八年(1148),19岁朱熹喜登进士后,乡人在“莲鱼戏”的基础上,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衍化而来。此后,每逢乡中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乡民都要舞“龙鱼戏”以示庆贺,这一千年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五夫龙鱼戏发祥于五夫镇田尾村,流传于五夫镇五一村和兴贤村(五夫镇所在地)。
      据大清乾隆五年《五夫龙鱼戏要略》记载:龙鱼戏表演过程为:第一节为连年有鱼,主要有“游鱼、采水、绕鱼、扎辫子”等情节组成。第二节为群鲤斗乌龙,主要有“乌龙现身、乌龙搅局、群鲤斗乌龙”等情节组成。第三节为鲤鱼跳龙门,主要有“鲤鱼跳龙门、大鲤变龙鲤、龙鲤战乌龙”等情节组成。第四节为登科及第贵盈门。
      主要道具有:高照恭灯、牙旗灯、莲花灯、鲤鱼灯、龙鱼灯、黑乌灯、水纹灯、龙门灯等。
      五夫龙鲤文化遗存丰富、龙鱼戏在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反映在五夫的建筑构件上,现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的龙鱼,鲤鱼跳龙门等图案。
      五夫历史上就有“闽邦邹鲁”和“邹鲁渊源”之誉,特别是柳永、朱熹卜居落籍后,读书争名,学风日盛。士子十年寒窗,茹苦领痛。通过仕途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因此,五夫龙鱼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传统技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南平市)(省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福建畲族民歌(岭柄洋畲歌)(南平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