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兽油古陶制作技艺(临沂市)(市级)
2018-09-04 15:43
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有着“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的一间制陶作坊里,有着几千年历史,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兽油古陶烧制技艺”,正在民间艺人于万发执着的坚守下得以完整地保护和传承。
11月20日,伴着初冬的暖阳,记者走进竹泉村,走进古陶作坊,探寻兽油古陶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
炉上,浓厚的牛油在沸锅里滋滋作响;案台上,技艺娴熟的于万发正旋转着座盘,麻利地沾着牛油一层层地刷在拉好的陶坯上。“这祖传的手艺,绝活就在这油里。”今年38岁的于万发提起家族传承下来的“兽油古陶烧制技艺”备感自豪。
于万发出生在沂南县铜井镇西王沟村。据考证,这里是古代制陶遗址,自战国时期就有人在此烧陶制陶。明代之前,于万发的祖辈就靠制作兽油古陶养家糊口,并成为家传手艺概不外传。上世纪30年代,于万发的爷爷于林东传承了家族制陶手艺,建起窑厂,制作兽油古陶和烟熏黑陶等器具。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历史、市场等因素,工序复杂、对技艺要求较高的兽油古陶制作工艺一度濒临失传,仅爷爷一人掌握。
“祖辈传承的手艺,不能断在当代。”2007年,于万发放弃到南方打工挣钱的机会,跟爷爷学习制陶,并决心挖掘研究“兽油古陶”这门独特的传统技艺。他天天趴在窑厂里,捏了烧,烧了再摔,整天灰头土脸。这一年他共试了 19次,最后采用22道工序,使用38件自制的工具,成功烧出了兽油古陶器皿。
在古陶烧制中,于万发继承中国传统陶艺制作工艺,不论从陶土选料、晒土、陈腐拉坯成型,还是刷牛油烧制等各道工序都严格沿用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方法,烧制一件作品短则要十几天,长则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他在兽油古陶制作过程中添加牛油拉坯,或在成坯上刷油,使陶坯在烧制时发生内部燃烧,使陶器胎质呈现纯黑色,质地坚硬,并且有着耐腐蚀、不脱色、抗冻、不渗水等特点。
制作一件精美的兽油古陶工艺品,不仅需要娴熟的制陶技术,还得有精湛的造型、雕刻技艺。在爷爷的精心传授下,于万发的妻子严海燕掌握了兽油古陶雕刻技艺。从此,一件件美妙绝伦、韵味深厚的兽油古陶工艺品,在夫妻俩的密切合作下完成了。2013年,83岁高龄的爷爷辞世,于万发成为家族中唯一掌握兽油古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兽油古陶”这一传统技艺。在沂南县政府的协助下,于万发在竹泉村度假区成立了古泉窑厂。经过几年的挖掘整理,于万发已恢复母鸡壶、报鸡壶、六角盘、镇墓兽等已失传多年的传统兽油古陶制品的制作工艺,并开发了镂空、雕花等工艺品100多个花色品种。
“兽油古陶的产生代表了中国陶器制作工艺的高峰,其制作工艺即使在现在也有很高难度。”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专家介绍,沂南兽油古陶制作工艺,继承了中国东夷文化古陶烧制技艺。2013年,“兽油古陶”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如今,于万发通过开设培训班、建立网络展示平台等形式,免费向社会展示、传授兽油古陶制作工艺,他决心将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