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三明市永安人,1947年11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安大腔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腔傀儡戏与汉代傀儡艺术有着渊源的关系,它以其特殊的宗教、民俗和戏剧相融合的内容及形式,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原始的一种提线傀儡戏艺术形态,是目前全国民间傀儡戏中唯一保持能演唱大腔特色品种的一种提线大腔傀儡戏剧种,约于元代年间传入永安青水,现存以青水乡“万福堂”班为代表。该班大体上沿袭家庭传承体制,在演出中保存大量法事活动,传统剧目有《加冠晋禄》《九世同居》《罗帕记》《八百寿》《五星记》《七星记》《七星纸马记》《大七星记》《四幅锦裙》《全家福》《文魁》《双子记》《海游记》、南游记》《度仙记》等30多个剧目,还有10多个传奇剧目的折子戏。


王华的父亲王金备是近代有名的傀儡师,掌握大量传统剧目,表演中有许多提线绝招,台词滑稽幽默,角色细腻生动,每逢丑角、净角出场,往往让观众捧腹,他技艺全面,可以一人演全场戏,无需锣鼓伴奏,人物上下场锣鼓均以口念代之,堪称一绝。王金备跟父亲王子重大腔傀儡戏师傅学大腔傀儡戏,王华11岁跟父亲学后台伴奏,12岁学提线技艺,16岁开始独自登台表演当师傅,能熟练掌握大腔傀儡戏的14个剧目和各类表演。


1962年王金备病逝,王华子承父业,与同母异父兄弟钟祝涛继续使用“万福堂”坛号演出,至1966年,因受“文革”影响,大腔傀儡戏停止。1979年王华复办傀儡戏班,招收学徒15人,传承大腔傀儡戏。1985年重组“万福堂”,王华以其子王茂满、王茂园、侄儿王庆振、女婿钟金有等为骨干,吸收部分外村男女艺人,组成相对稳定的班社,在永安市青水乡及三明、尤溪、大田等县市周边地区演出,颇受好评。如今,经王华指导培养的弟子都陆续组建新的傀儡戏班社,如“青水乡民间木偶二团”“青水乡民间木偶三团”等,这些班社常年活跃在当地社区和邻近县市乡村之间。



上一篇:【传统技艺】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三明市)(省级)传承人:张旺金

下一篇:【传统戏剧】梨园戏(泉州市)(国家级)传承人:龚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