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闽西汉剧(龙岩市)(国家级)传承人:林锦福
2018-09-04 09:19
汉族,龙岩市武平县人,1946年3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汉剧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闽西汉剧是清中叶湖南祁阳的楚南戏(今称祁剧)传入闽西后吸收当地方言、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艺术养分逐步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流行于以龙岩为中心的闽西各县、市以及闽中、闽南部分县市,影响遍及台湾、赣南、东南亚等地。传统剧目总数有836个,既保留楚南戏皮黄声腔的风貌,又具有闽西特色的唱腔及表演艺术。
1960年林锦福考进龙岩汉剧学校就读,师从闽西汉剧大师郭联寿,学习闽西汉剧的各行当唱腔;后跟随著名鼓师曹坤照、杨占西等,学习司鼓,兼唢呐、三弦、扬琴、二胡等乐器。1964年,又得到上海戏剧学院名家指点,兼学了京剧锣鼓,更加丰富了汉剧司鼓的内涵,提高了司鼓的品位,得到汉剧同行的好评。1965年以来,他先后在龙岩专业汉剧团、武平县宣传队、龙岩地区汉剧团和武平汉剧团工作。他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对汉剧锣鼓大胆进行变更和创新,设计出不同风格的锣鼓点。多年来,经其设计和司鼓的大小剧目达100余个。其中,1972年《灵川潮》获省戏剧会演二等奖;1974年《杜鹃山》获省戏剧会演优秀奖;1978年《人民啊,母亲》获省戏剧调演三等奖;1982年《史碑案》获省戏剧调演二等奖;1999年《血色杜鹃》获省戏剧调演二等奖;2002年《兰继子》获省戏剧调演优秀奖。《西厢记》《选京娘》《春草闯堂》等剧目由香港录音公司录制发行。 为使汉剧事业后继有人,林锦福从1972年开始着手培养司鼓的接班人。至今,他辅导过的艺校学生和所带的徒弟有十多人,分布于龙岩、上杭、永定、武平等地。1998年,他接受武平县汉剧团的聘请,兼任剧团的指导老师并担任司鼓,还协助导演排戏,对提高该团的艺术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