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泉州市鲤城区人,1945年5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第三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园戏发源福建泉州,广泛流布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等闽南语系地区,蕴含着“上路”、“下南”(二者合称“大梨园”)、“小梨园”三种流派特色,以“十八步科母”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表演规范,独具特色。因其源承宋元南戏,至今仍保存着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与演出规制,而被世人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陈济民1957年考入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员训练班,先是修习生、外、净、丑等行当的表演,1959年进入剧团后,方才开始修习压脚鼓技艺,曾随蔡尤本学过“教槌柏”,随李小怣学过击鼓技艺;1960年拜入梨园戏名鼓师林时枨门下,系统修习梨园戏传统司鼓技艺。修习鼓艺期间,他还曾兼任辅导师,辅导培训黄培尊、杨双智、姚贻权等福建艺校梨园班60级(音乐级)学员练乐。

陈济民司鼓技艺高超,与各部门的协作能力极强。自20世纪初70年代至2005年间,他担任了《陈三五娘》《李亚仙》《吕蒙正》《苏秦》《士九弄》《裁衣》等二十多部梨园戏传统剧目的司鼓工作,剧团的新创剧目《枫林晚》《节妇吟》《陈仲子》《董生与李氏》等也由他司鼓。其中,因在《董生与李氏》中司鼓出色,福建省第十九届戏剧会演特为其增设了“司鼓奖”。


陈济民不仅精于舞台演绎,还十分注重梨园戏司鼓技艺的理论总结。他1961年与庄永长合作《梨园戏鼓帮》(初稿),登载于原晋江专区文化局的内部刊物;1984年与王庆群合作《梨园戏》(简介),收入《中国音乐词典》;1995年撰写《手舞足蹈梨园鼓》,收入《艺术论丛》。新纪元以来,他又先后记录整理创作了传统剧目《陈三》中的“旦作场”及《请李姐》《睇灯》《林大答》《大闷》《审陈三》、《遇兄》《说亲》等的司鼓技法,为梨园戏司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传统戏剧】高甲戏(厦门市)(国家级)传承人:洪东溪

下一篇:【传统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宁德市)(国家级)传承人:梅相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