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泉州市鲤城区人,1944年9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园戏发源福建泉州,广泛流布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等闽南语系地区,蕴含着“上路”、“下南”(二者合称“大梨园”)、“小梨园”三种流派特色,以“十八步科母”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表演规范,独具特色。因其源承宋元南戏,至今仍保存着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与演出规制,而被世人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魏少辉1957年考入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员训练班,师从梨园戏名艺师蔡尤本、姚苏秦,继承了《士九弄》(饰士九)、《公主别》(饰朱弁)、《入窑》(饰吕蒙正)、《责李直》(饰李直)、《打赶》(饰吕蒙正)等梨园戏传统剧目,师从梨园戏名艺师陈家荐师,继承了《辕门斩子》(饰杨宗保)、《德济庵》(饰韩琦)、《教子》(饰孔乙己、商洛)等梨园戏传统剧目。从艺50余年,魏少辉排演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新编梨园戏以及移植剧目数十个,其中尤以《李亚仙》之歌郎乙、《节妇吟》之陆父等角色为代表。他在塑造人物时,因谙熟上路下南两个流派的表演技艺,往往依据人物个性,糅合运用不同流派科步,常使两流派互相补益,相得益彰。

1960年,魏少辉接受福建省地方戏曲师资培训班培训,回团后留班任教,专门教授梨园戏基本功,如形体功、腰腿功、身段组合等,后又任教研组副组长,从事表演技巧综合培训工作。多年来,他为梨园戏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体育与杂技】地术拳(福州市)(国家级)传承人:林在培

下一篇:【传统音乐】岭炳洋畲歌(南平市)(省级)传承人:雷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