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莆田市荔城区人,1944年12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仙戏有“宋元南戏活化石” 之称,流行于莆田、仙游及周边兴化方言区,现存8000多个传统抄本,其中一批是宋元南戏剧目。莆仙戏吸收南戏诸腔,结合民间乐舞杂戏等,逐渐形成兴化腔,唱腔婉转细腻,表演古朴优雅,有“蹀步”“伡肩”等独特科介。


1960年郑清和进入莆田艺校学习,向莆仙戏名鼓师雷澄清学习双槌、阴阳槌、战鼓堂以及各类传统程式、曲牌演奏的鼓点应用,深得真传,后来又拜林炳源为师,提升技艺。毕业后任专业剧团司鼓,参与《西厢记》《王魁与桂英》《张协状元》等传统剧目演出,继承《访友》《吊丧》《千里送》《瓜老种瓜》等传统折子戏的司鼓技艺,为数百个剧目谱曲。郑清和系统掌握莆仙戏鼓点的演奏技巧,熟悉表演科介及上千条乐曲指挥技法,结合剧情、人物性格把握节奏,具有浓厚的莆仙戏韵味。他基本功扎实,左右手搭配有序,技法细腻、板眼分明,所奏鼓点音色优美,与众不同,自成风格,司鼓技艺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担任省十五届至二十四届戏剧汇演剧目如《刘贺登基》《风雪潼关》等以及省级演员比赛参赛剧目的司鼓,其中《刘贺登基》获省级音乐设计奖。参与编写《福建民间音乐集成》以及“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之《锣鼓经》一卷近30万字,该书介绍500多条莆仙戏传统鼓点的演奏技法与出处应用等。

1982年以来,郑清和先后授徒20多人,弟子们大都在各剧团任司鼓,较为优秀的郑燕萍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中获奖。近年来,郑清和积极参与抢救保护莆仙戏的传承工作,2007年赴京参加“非遗”珍稀剧种展演;2009年参与中国古老剧种优秀传统剧目展演、两岸传统戏曲会演;2007年至2011年,在“抢救和保护莆仙戏传统艺术工程”中整理音乐曲牌与司鼓。



上一篇:【传统戏剧】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市)(国家级)传承人:朱亚来

下一篇:【传统戏剧】莆仙戏(莆田市)(国家级)传承人:祁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