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屏南杖头木偶戏(宁德市)(省级)传承人:周回利
2018-09-03 14:01
汉族,宁德市屏南县人,1944年10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屏南杖头木偶戏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南杖头木偶戏是福建省仅存的小杖头木偶戏,因戏偶头部与偶身为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明末清初传入屏南等县。其木偶角色行当齐全,剧目、唱腔受后来的平讲戏、闽剧影响较大,表演则多用“以假演真”的表现方式,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
1971年,周回利拜同族长辈老艺人周荣盘为师,学习杖头木偶表演,成为屏南杖头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他熟练掌握了杖头木偶傀儡的基本操作方法与音乐唱腔,在表演技巧上,继承了传统杖头木偶戏以偶人肢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操作技艺,又吸收了布袋戏的表演技巧,并对舞台布景设置进行了大胆创新。主要传承剧目有《夫人传》《江姑伏虎记》《白蛇传》《红孩子》《东海小哨兵》《双花轿》《武松打虎》《蜘蛛精》等数十种。 1973年,为挖掘抢救全省仅存的杖头木偶戏艺术,周回利多方奔走,恢复棠口乡杖头木偶戏班,重新编排《东海小哨兵》《双花轿》《武松打虎》《蜘蛛精》等剧目。2002年他组织老艺人创办“屏南安溪平讲杖头木偶剧团”,后又创办“柏源平讲杖头木偶剧团”。他不仅在实践中表演传承杖头木偶戏艺术,还收集整理出屏南杖头木偶戏的常演剧目30多本,并完成多篇关于屏南木偶戏历史与现状调查论文。他深入到屏南乡镇作艺术辅导,传授所掌握的杖头木偶戏技艺,参加各种地方剧种汇演活动,并多次应邀为各级媒体与专家学者作表演,受到专家与组织的肯定。因工作突出,他曾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为屏南杖头木偶戏表演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