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泉州市晋江人,1941年11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梨园戏发源福建泉州,广泛流布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等闽南语系地区,蕴含着“上路”、“下南”(二者合称“大梨园”)、“小梨园”三种流派特色,以“十八步科母”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表演规范,独具特色。因其源承宋元南戏,至今仍保存着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与演出规制,而被世人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汪照安1959年进入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曾担任乐队演奏员,后师从梨园戏著名作曲王爱群,以讲解、习作等方式,修习梨园戏传统音乐曲牌与传统音乐创作技法。1984至1986年间,他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进修,系统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法。


汪照安谙熟梨园戏“上路”、“下南”、“小梨园”三个流派数百个传统唱腔曲牌和300多首传统伴奏音乐曲牌,曾谱写梨园戏大型演出剧目音乐及整理传统音乐唱腔共计30多部。其中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荣获省第19届戏剧会演优秀音乐设计奖,入选“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皂隶与女贼》获得省第21届戏剧会演优秀音乐设计奖、国家文化部第9届“文华新剧目奖”;《乐羊子》获取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音乐设计奖。此外,还曾撰写《梨园戏音乐概论》等论文,系统梳理总结梨园戏音乐;创作以梨园戏曲调为题材的器乐作品,传演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拓展梨园戏的海外传播。

在薪传与交流方面,汪照安1989年曾应邀担任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梨园戏班89级、97级音乐教师,教授梨园戏传统唱腔曲牌和伴奏音乐曲牌,及讲授传统音乐基础理论;2002年至今致力于培养梨园戏音乐创作接班人汪洋,现汪洋已具备独立创作能力。2003年以降,他还曾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香港等地,为乐社创作、谱写梨园戏音乐唱腔,举办梨园戏音乐讲座,为梨园戏在海内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传统技艺】永春漆篮制作技艺(泉州市)(省级)传承人:郭金镖

下一篇:【传统技艺】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市)(省级)传承人:黄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