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安溪竹藤编技艺(泉州市)(省级)传承人:陈清河
2018-08-27 16:40
汉族,泉州市安溪县人,1940年4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藤编技艺(安溪)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安溪竹藤编是在传统的竹藤编农具、日用器具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实用工艺品,历史悠久。据《泉州府志》、《五代初建安溪县记》等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畚”、“筐”、“焙茗”等竹制品;宋元时期,农具、茶具、日用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使用更加普遍。现有14类40多个品种。
陈清河出生在制作竹藤编艺世家,陈家从事竹藤编艺可追溯自明代,陈清河是陈家竹藤编技艺第十代传承人。陈清河自幼向父亲陈桂生学习竹篾工艺,熟练地掌握了剖篾片、编织竹笼、茶卡油漆等技艺。1957年9月,陈清河考入厦门鹭潮工艺美术学校,后被安排在竹编专业学习,师从民间竹编艺人许其骏,系统学习竹藤技艺和工艺美术的理论知识,掌握从设计到竹编制作全过程技艺。 陈清河创造性把安溪竹藤编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制作的竹藤编艺作品属于纯手工艺品,编织花样变化多端,十分精美。他充分利用本地的原、辅材料,采用外插花与器物结构相结合的作法,改变传统的平编素织,产品外表着色,古朴淳厚。发明了平顺编织法等各种编授构造形式,系列化的竹藤编主体图案花形,成功发展了许多新奇古趣艺术特色的竹藤编工艺美术新种类。1962年,陈清河主持设计刘少奇主席出访东欧国家赠送外宾的工艺礼品30多件,其中竹编工艺品鼓形竹盒现被收藏陈列于波兰国家博物馆。1972年,陈清河设计的8件竹编工艺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其中菠萝瓶工艺品被收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型画册。1987年,陈清河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被省政府评为劳动模范;1989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所带的陈明辉、黄连福两位徒弟现已担当起安溪竹藤编织传承的重任,成为陈家第十一代技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