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屏南平讲戏(宁德市)(国家级)传承人:张贤楼
2018-08-27 16:15
汉族,宁德市屏南县人,1939年12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屏南平讲戏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屏讲戏,用闽东北或福州方言演唱,由明末清初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的,起源于屏南,流行于闽东北及福州等地区。平讲戏崇尚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其前台干唱、后台帮腔和特制的高音小唢呐调唱等极具地方文化特色。
张贤楼出生于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清初平讲戏一代宗师张志慎在村里创办的“龙漈平讲班”是屏南最早的平讲戏班,之后代代相传,至张贤楼一辈,已是屏南平讲戏第九代。张贤楼13岁师承漈头平讲戏著名艺人张禄苏学习平讲戏表演,工净行、丑行。其表演滑稽有趣,自然生动,完整、规范继承了平讲戏丑行的表演特点,善于将世俗生活的笑话、诨语及地方掌故运用于科诨中,产生诙谐效果。他主演了一批剧目,其中现代剧《赶猪》参加宁德地区农村业余剧团会演并获奖;抢救排演的传统剧目《马匹卜驳妻》在全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上,受到中外专家一致好评,并在赴马来西亚演出中,被誉为“民间文化使者”。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代,平讲戏班近乎绝迹。15岁时,张贤楼转而师从闽剧师傅张清官学戏,并一直以闽剧演员为业。2001年,政府开展平讲戏的抢救保护工作,66岁的张贤楼回到重新组建的屏南漈头平讲戏剧团任导演兼演员。在舞台上重新呈现剧种演出风貌同时,积极参与抢救保护,口述了一批平讲戏传统剧目,如《赠宝塔》《赠金钗》《杨八妹渡河》《采桑》《破曹》等,为平讲戏留下宝贵的口述剧目资料。 张贤楼近年来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先后带出了张扬彩、张阿秀、张贤菊、张书馨、张丽平、李扬芳等10多位平讲戏新秀,为平讲戏的传承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