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打城戏(泉州市)(国家级)传承人:吴天乙
2018-08-27 15:36
汉族,泉州市丰泽区人,1938年12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第三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打城戏,又叫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师公戏,是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音乐则在道情和佛曲基础上混合“傀儡调”,宗教意味和闽南乡土气息别具一格。主要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等闽南方言区。
吴天乙出身戏剧世家,自曾祖父吴永燎1858年创办师公戏“兴源班”始,已是泉州打城戏的第四代传人。他自幼承继家学,7岁起随父亲吴万圣打城戏班“小兴源”登台演出,并由父亲传授唱、念,后随陈一同习“毯”“把”子功。1952年聘入“泉音技术剧团”,一边拜一代名角曾火成为师,唱做念打全面继承,一边担任剧团演员、导演艺委主任,直至1970年剧团解散。他熟悉打城戏的多个行当,主工武小生、武丑,毯子功、把子功等表演基本功扎实,参与演出《三岔口》《挡马》《双溪图》等多个剧目,注重人物脸部表情的表达,表演生动自如,尤受观众喜欢,多次参加市、区会演并获奖。 为使处于濒危状态的打城戏剧种得以延续,吴天乙1990年自筹资金复办打城戏剧团,抢救剧目,培训演员。排演了打城戏面临失传的《目连救母》《李世民游地府》等古老传统剧目,参加“国际南戏暨目连戏”﹑“天下第一团”等重大活动展演,应邀赴伊朗、日本、印度等国家及台湾地区演出,广受好评。2003年《目连救母》获第十二届亚洲仪式艺术节“金小丑”奖; 2007年获印度第二届国际戏剧节暨全印度戏剧舞蹈大奖赛“潘查尔”大奖。同时,他也传承学生,先后吸收两批学员80多人,培养的张春吉等学生曾获省水仙花优秀新秀奖等奖项。 此外,吴天乙注重收集整理打城戏的文字、老照片和道具实物等,为打城戏保存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