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莆仙戏(莆田市)(国家级)传承人:谢宝燊
2018-08-27 14:25
汉族,莆田市仙游县人,1934年12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莆仙戏有“宋元南戏活化石” 之称,流行于莆田、仙游及周边兴化方言区,现存8000多个传统抄本,其中一批是宋元南戏剧目。莆仙戏吸收南戏诸腔,结合民间乐舞杂戏等,逐渐形成兴化腔,唱腔婉转细腻,表演古朴优雅,有“蹀步”、“伡肩”等独特科介。
谢宝燊原来是军队演奏员,1956年进入仙游鲤声剧团,师承莆仙戏“院里派”鼓师郑牡丹和“窑下派”传人杨清源等老艺人,学习丰富多彩的莆仙戏曲牌,又遍访莆仙戏前辈乐师,提升自己。他严格传承莆仙戏传统音乐,在保持传统曲牌框架结构、音乐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思维因素,用现代乐理推陈出新,唱腔设计、场景音乐器乐曲的编写、乐队的组成、乐器的演奏风格和乐器编配等方面既继承传统又激活传统,设计的唱腔受到演员的欢迎,得到观众的喜爱,被专家学者高度肯定。由他编曲的莆仙戏与歌舞说唱音乐创作等共266个,获奖27个,其中大鼓吹《畴农乐悠悠》获全国优秀奖;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鸭子丑小传》《乾佑山天书》《叶李娘》等作品晋京演出;《乾佑山天书》《叶李娘》《遗珠记》《鸭子丑小传》《阿桂相亲记》《蒋世隆》等获全省戏剧会演“优秀音乐设计奖”与“音乐设计奖”,还被评为“全省好团长”。 50多年来,谢宝燊抢救莆仙戏唱腔、民间音乐共1467曲,音乐记谱戏曲1225首(包括同名变体、异体),各类民间音乐等242首,记录莆仙戏锣鼓经131种。他撰写多部音乐专著与论文,有较大影响,多次为大专院校师生介绍莆仙戏音乐的特色,并在台湾等地介绍莆仙戏音乐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