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泉州市南安人,1929年8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甲戏发端于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明末清初衍化为宋江戏,与四平戏、竹马戏融合生发,并广泛吸收梨园戏、木偶戏、京剧、闽剧等剧种的表演与剧目,粗犷大气,古朴生动,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并传播至东南亚一带。风格独特、形态丰富的“高甲丑”独树一帜,《连升三级》等丑行剧目堪称当代喜剧经典。


李龙抛1943年入高甲戏发祥地南安岑兜村的“福荣兴”班,师承高甲戏师傅李达材、李真亏,工花旦、小旦、苦旦、武旦,继承了高甲戏武旦刚柔相济、花旦诙谐又不失端庄的表演技艺,传承了《四美救夫》《征西全传》《珍珠塔》《药茶记》《狸猫换太子》《白蛇游月宫》《李旦下湘州》等高甲戏传统剧目,是目前高甲戏仅存的男旦艺师。1956年,李龙抛组建金成兴高甲剧团,1958年组建成功剧社,演出众多高甲戏传统剧目,曾自编、自导、自演《钗头凤》等,在民间戏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李龙抛致力于高甲戏艺术的承传与剧种研究,因长期注重收集整理高甲戏起源、艺术特色、传承发展的口述史资料,20世纪80年代,被聘为《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特邀撰稿人,提供高甲戏剧种源流、历代艺师、知名戏班等素材数十万字,撰写的材料被该书30多个条目采用。2010年,李龙抛与人合著出版了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高甲戏》。高甲戏是闽南的草根剧种,李龙抛是众多扎根民间的高甲戏艺师的优秀代表。




上一篇:【民俗】屏南双溪元宵灯会(宁德市)(省级)传承人:薛贻知

下一篇:【传统戏剧】南靖竹马戏(漳州市)(国家级)传承人:何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