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闽剧(福州市)(国家级)传承人:刘小琴
2018-08-25 14:12
汉族,福州市台江区人,1925年11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第二批省级非物代表性传承人。
剧是由明末清初的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等地方戏曲融合而成的一个多声腔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各县,唱腔以“逗腔”为核心,吸收高腔、徽调皮簧、昆腔等其他声腔,保存传统剧目1300多个,剧目类型丰富且有特色,表演精细,艺术上有文人戏曲与市民戏曲相结合的独特性,是福建地方戏曲艺术审美形态最丰富的剧种。
刘小琴9岁进入闽班“善传奇”学艺,师从高兴藩学习旦角表演,13岁时扮演《丹桂图》主角春兰姐,崭露头角,随后又相继拜师于闽剧名旦林芝芳、杨粒俤,舞台技艺日渐成熟。17岁时转入闽班“三赛乐”为旦角主演,演出《顾相如》《青云寺》《嘉桂岭》《窦氏女》《一文钱》《凤仪亭》《蒋老五》《红裙记》等经典剧目,成功塑造了以花旦为主,兼青衣、花泼、武旦等上百个不同类型的旦角艺术形象,成为闽剧一代名旦。刘小琴扮相俏丽,演技优美、生动、感人,尤其眼神运用有神功之誉,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自己的流派,他与李小白、董小狐并称“闽剧三小”,在福建城乡享有盛誉。建国后,刘小琴担任闽剧导演工作,先后导演《起轿胶》《红桥》等几十出戏,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会演导演奖,2007年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奖“终身成就奖”。 1977年起,刘小琴兼任福州市艺术学校教师,编写旦角表演教材,培养了十几名优秀旦角演员,其中张建斌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比赛银奖,林梦萍获得中国首届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奖”金奖。退休之后,刘小琴仍不忘传艺,1986年亲自演出代表作《一文钱》,后来在《窦氏女》《陈靖姑》《红裙记》等传统剧目改编复排时,还担任舞台艺术指导工作,传授表演技艺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