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泉州市晋江人,1921年8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打城戏,又叫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师公戏,是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音乐则在道情和佛曲基础上混合“傀儡调”,别具宗教意味和闽南乡土气息。主要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等闽南方言区。


1929年,9岁的洪球江先后进入晋江市永和镇小坑园道教、小兴源戏班,师从吴宝灿、吴万圣、吴芬珍学艺,经过近10年的学习,全面继承、掌握打城戏以武打为主的特殊技艺。1952年,洪球江进入泉州泉音技术剧团(1956年更名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任演员,直到1971年剧团解散,是当时打城戏名角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艺期间,洪球江主工武生、花脸,具有一身扎实的戏曲表演功底,精通打城戏的《目连救母》等一大批剧目,掌握开城门、过地狱、吞火吐火、吃纸抽肠、人体倒立等特殊技艺,塑造的海龙王、阎罗王、猪八戒等人物形象堪称一绝。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台湾文化界等有关人员观看他的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

在泉州市打城戏剧团期间,洪球江就开始授徒,其弟子之一的伍志新目前也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城戏传承人。1978年洪球江调入泉州市艺术学校教师乃至退休之后,继续收徒传艺,培养新人。1990年参与重建自负盈亏性质的泉州打城戏剧团,开班培训,招收20多名青少年。2012年泉州艺术学校首届打城戏专业正式开班,洪球江年过九旬仍领衔教学,定期给学生作示范教学,以期他们学到原汁原味的打城戏,在剧种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民间舞蹈】龙岩采茶灯(龙岩市)(省级)传承人:温七九

下一篇:【传统舞蹈】莆田九鲤灯舞(莆田市)(国家级)传承人:陈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