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尤溪南芹小腔戏(三明市)(省级)传承人:杨大光
2018-08-25 10:33
汉族,三明市尤溪县人,1918年7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溪南芹小腔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小腔戏,俗称“土京戏”,是清代乱弹腔传入福建形成的地方剧种,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流行于三明地区的尤溪、大田、沙县、永安及龙岩地区的一些乡村。唱词以七字和十字对偶句为基本格式,唱念以中州韵为主,杂以方言,男女唱腔同宫同调,乐器以京胡为主。常演剧目有《下河东》《下南塘》《双救驾》《乾坤配》《青石岭》《天门阵》等“十八棚头”,以及《拾玉镯》《游龙戏凤》等一批小折戏。
杨大光是尤溪县新阳镇南芹村小腔戏第十一代传承人。他掌握的艺术十分全面,生旦净丑行行全能,吹拉弹唱样样俱会。传承剧目有《清官册》《满堂福》《双贵图》《四郎探母》《乾坤配》《取盔甲》《下河东》《下南塘》《双救驾》《青石岭》《天门阵》《三代荣》等10多种。
杨大光自幼喜爱小腔戏,18岁时拜村里小腔戏艺人杨宗槑为师,一年后登台演出,24岁出任戏班师父。他聪敏好学,记忆力强,凡是学过、演过、教过的剧目全都熟记在心。“文革”期间,很多剧本遭到焚毁。1978年南芹小腔戏剧团恢复活动之后,他凭借自己的记忆,整理出10多个剧目,重新排练上演。1979年以来,他积极搜集整理小腔戏和民间音乐有关资料,为编纂《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等志书集成提供了许多十分宝贵的资料,受到省市县文化部门的表彰。
为了传承小腔戏艺术,杨大光先后到过尤溪县的罗岩、双山、坑头、上地和大田县的文江、奇韬、龙溪等20多个村教过戏,培养了一大批小腔戏艺人。其中,南芹村小腔戏的第十二代传人杨开福、杨宗福是他得意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