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刺 绣(滨州市)(市级)传承人:田桂兰
2018-08-18 15:33
田桂兰,女,无棣县马山子镇高家村人,1966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从事刺绣30余载,是继承、创新、发展鲁绣刺绣的重要带头人之一,在对刺绣的研究过程中,她的反应敏锐、想象丰富,既有继承,又能创新。
田桂兰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奶奶和妈妈靠给人家绣鞋花换些小米、高粱、窝头,勉强维持家人生计。6岁的田桂兰被刺绣的美所吸引,开始跟奶奶和妈妈学绣花。妈妈用舍不得吃的鸡蛋换来针、线,手把手地教她绣花。9岁那年,心灵手巧的田桂兰就学会了绣鞋花、绣肚兜等,她根据作品自己设计搭配颜色。她还跟民间的艺人学会了各种针织技巧,各种针织花样和钩针技巧,她经常把刺绣作品和针织技巧柔和在一起,创造出各种日常用品。
1989年,23岁的田桂开了个针织店,她在织毛衣的过程中毛线颜色搭配大胆合理,深得人们的喜爱。这段针织的实践对她以后的刺绣手艺有明显的借鉴意义。田桂兰经常在农闲之际给人家刺绣鞋垫、门帘之类的东西,邻里经常拿她的作品当成赠品相互赠送。她还自己结合针织手法,刺绣了许多的沙发垫、电视机套等家用日用品,她的刺绣作品被许多人拿来当花样参照。2006年,她的刺绣门帘在滨州市举办的国际家纺节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2009年,第七届国际家纺节来临之前,她决定拿一幅新作品《八仙过海图》参展。因为农村条件有限,要绣一副大的作品,花样很难绘制,于是她找来一幅很多年前的年画来参照绘制花样,还专门请人写了一首诗。由于《八仙过海图》是一副古装作品,作品很大,人物的着装复杂,线条的处理要细腻,面部表情又要细致的刻划,这样的画卷用刺绣来展示,还是第一次。开绣时正值7月,酷暑难耐,绣制时经常有汗水流到眼睛里刺痒难受,田桂兰全然不顾。为遮挡蚊虫叮咬,用块布将头裹起来,仅露出双眼咬牙坚持。经过2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八仙过海图》终于绣制成功。
《八仙过海图》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国际家纺节的展出,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银奖。
田桂兰把刺绣做了自己的事业融入到了生命之中,她凭着几十年的刺绣实践和在实践中总结的刺绣理论,创办刺绣培训班来传承刺绣技艺,手把手地教学员刺绣针法,从不收分文。在她精心指导下,学员们陆续绣出了各种刺绣作品。她常说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的刺绣技法,把我所掌握的刺绣技艺传授下去,让刺绣技艺在我们这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