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木板大鼓(滨州市)(市级)传承人:王秀兰
2018-08-18 15:03
台上艺人右手持板,左手打鼓,语气急缓起伏、声音抑扬顿挫,谈古论今,嬉笑怒骂;台下观众凝神屏息,聚精会神,时而鼓掌欢迎,时而惊奇的的瞠目结舌,这是阳信木板大鼓艺人王秀兰在表演木板大鼓时的场景。
阳信木板书,因在演奏时与大鼓合用,所以也叫阳信木板大鼓,又称单鼓板,是阳信一带优秀传统曲艺种类之一。木板书是在流行于冀中、冀南的西河大鼓和山东大鼓的基础上,去掉三弦伴奏,融合音乐唱腔,发展形成。早期艺人依师承有两支脉,一为“南派”,由山东大鼓的“小北口派”传来;一为“北派”,由西河大鼓传来。南派创始人是李振起,阳信县温店镇李荣德为南派的第五代传人。
王秀兰,女,1964年出生于阳信县温店镇庆云赵村。王秀兰得其公公李荣德先生的真传,是木板大鼓的第六代传人。王秀兰生就了一副表演木板大鼓的好嗓子,年轻时就对木板大鼓特别热爱,常常是说书的木板一响,她就早早来到说书场,一直到说书人木板一敲,“梆——”地一声,“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1985年,王秀兰嫁到李家以后,跟随公公李荣德潜心学习木板大鼓。但这种木板大鼓的艺术形式,听起来好听,真说起来却很难。不用说别的,就这木板,要敲得响亮、要敲得有节奏,还真不容易!初学的王秀兰,时常是木板刚刚敲得顺溜了,词儿却忘了,顾了吹,顾不了打,手忙脚乱。但她有个倔脾气,不学得像模像样决不罢休,连饭也不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王秀兰终于学得像模像样了。学成后,经常活跃在阳信及周边县市的一些村庄。演出中,她与丈夫一唱一弹,相得益彰,深受欢迎。夫妻二人常受邀到外地演出,淄博、潍坊、烟台都留下他们的身影。除了表演《呼杨合兵》、《杨家将》等传统曲目外,为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她创作了一大批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段子。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编排了《要儿子》、《回娘家》等脍炙人口的小段儿,后来又写了《夸女婿》等曲目,让群众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她还对公公李荣德的一些曲目进行了整理,使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保存和流传,为阳信木板大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秀兰表演的木板大鼓,刚柔相济、腔正韵圆,板鼓说唱结合完美,互为补充,人物故事情节铺陈紧凑,加之她注意演出技巧的发掘,练就了随意控制部分面部肌肉颤动的特殊技巧,在说唱时不时运用,加深了观众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之活灵活现,因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王秀兰演唱的木板书节目有根据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呼家将》、《刘公案》、《南北宋》等,根据现代题材长篇小说改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
王秀兰演唱的木板书小段《一盆葚子》、《送鸡蛋》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木板书小段,在参加滨州市文艺节目汇演中,均获得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