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东昌雕刻葫芦(聊城市)
2018-08-16 15:15
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当地比较认同的是为宋代王和尚所创。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蓄养自己喜爱的蝈蝈。葫芦雕刻内容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内容为主,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明清时期,东昌府濒临京杭大运河,是鲁西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商贾云集,曾繁盛一时,当时的雕刻葫芦曾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近年来,东昌葫芦雕刻得以慢慢复苏并有所发展,一些藏品还流入东南亚、欧美等国家,成为传播东昌府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大体分三种:一是“上等葫芦”。选料精良,精工细刻,图案主要是人物、山水;二是“中等葫芦”。用料稍次,多刻花鸟、鱼虫、走兽;三是“花葫芦”。将葫芦染成红色后,以粗犷遒劲的刀法,刻各类花纹。
东昌葫芦雕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人物雕刻的取材多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的,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
其中最多的是戏葫芦,表现当时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如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墙头记、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地方名人;有“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