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嗡戏源于河北省武安县一带地“武安落腔”。


清末民初时期,有个原籍南乐县地孙和顺,因家乡遭灾讨饭来到桑阿镇一带,因为会唱这种戏,就被留在魏辛庄安家落户,每逢农闲时节,百姓便自动组织起来跟他学戏。因为这种戏好听好学,来学的人很多,后来又请河北大名县的彰彩荣前来教戏。会的人多了,便在春节过后组织戏班子外出演戏,自娱自乐。后来,“落腔”又吸收了流星于本地的四根弦、河北梆子的某些声腔并加以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桑阿镇地方小戏。由于这种戏的主要乐器“蛤蟆嗡板胡”音质低沉浑厚,加上过门中有“51”音符反复出现,远听起来如同蛙鸣,便被戏称为“蛤蟆嗡”,后遂以此为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桑阿镇苇园村的“蛤蟆嗡”班已经成为较有名气地民间戏班,有演员3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党和政府对这一稀有剧种非常重视,组织了专职演出队,进行演出。1959年2月,演出队带着桑阿镇文化站长邱东山同志编剧、主演地小戏《故事出在棉鞋里》赴济南参加全省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受到省政府和文化厅领导地高度评价,蛤蟆嗡从此崭露头角。1959年下半年,县里成立公立的“冠县蛤蟆嗡剧团”,剧团招学员52人。学成后赴周边县市演出,大受欢迎。在此期间,剧团专业人员队蛤蟆嗡传统唱腔及伴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1962年,剧团解散。但以邱东山为首的桑阿镇文艺宣传队伍始终坚持编演蛤蟆嗡唱段、小戏,并多次再各类文艺汇演中获奖。


蛤蟆嗡的主奏弓弦乐器称“二胡头”(或称“胡子”)最富有特色:它是用粗大地椿树根挖制成琴筒,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长地琴担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椿树根木质松软,发音浑厚悦耳,嗡声嗡气,使蛤蟆嗡的唱腔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蛤蟆嗡虽是民间小戏,但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俱全,传统剧目可连演5天不重样。主要剧目有《借》、《王定保借当》(《跑沙滩》)、《蓝桥会》、《赶三关》(鸿雁传书))、《夜宿花亭》、《王子龙掉印》(《掉盒印》)、《马前泼水》、《吕蒙正赶斋》、《老少换》、《杨二舍化缘》、《宋江杀惜》、《柜中缘》、《安安送米》、《梁祝下山》、《劝嫁》、《王少安赶船》、《卖油郎》、《李三娘打水》(《井台会》)、《宇宙锋》及连台本戏《刘公案》等30余个。


蛤蟆嗡地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板]、[流水]以及[娃娃腔]、[发腔迷子]等。[慢板]为一板一眼(4/4节拍),[二板]、[流水]、[娃娃腔]为一板一眼(2/4节拍),[发腔迷子]和[闷场]则属无板无眼自由节拍地唱腔。蛤蟆嗡的唱腔起句多从5音上起(也有从2或1音上起地),而下句落音基本上是落在1音上,属宫调式。


蛤蟆嗡的唱词以七字句地上下对偶句为主,也有十字句地,间或有八字、九字等字数不等的长短句。此外,还经常加用衬字,如“那个”、“呀”等。

 


蛤蟆嗡是在冠县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它忠实的反映着本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冠县民间文化中的无价之宝。


上一篇:【传统技艺】健脑补肾丸制作技艺(聊城市)

下一篇:【民间舞蹈】冠县柳林降狮舞(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