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聊城八角鼓(聊城市)
2018-08-15 10:21
八角鼓是盛行于清代的曲艺曲种。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八角鼓初传至聊城就开始改用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了岭调、靠山调、马头调等民间小曲和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衍变而成。最早演唱者为博平盲艺人褚连登,擅长自弹自唱和巧变丝弦。清末职业艺人渐多,遂发展成为既可清唱,又能化妆彩唱两种演出形式。清唱大段有《送穷神》、《耗子告猫》等,多半儿是咏事咏物,抒情写景之作,化妆演出节目有《何先生教馆》、《母女顶嘴》等,大都是反应民间生活的作品。聊城八角鼓属于曲牌联套体唱腔结构,开头都用[鼓子头]、[阴阳句],中间使用的曲牌视内容情绪而变化,结尾多用[垛子]或[鼓子尾]。以唱为主,辅以表情动作。早期只用三弦伴奏,演唱者以八角鼓击节。后来伴奏乐器逐渐充实,增加了扬琴、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和节子板、小钹等打击乐器。聊城八角鼓是聊城周边遐尔闻名的民间剧目,唱腔多变,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场地适应性强,坐唱、表演、围桌唱均可,是极富特色的地方曲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