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临清贡砖制作技艺(聊城市)
2018-08-15 10:17
山东省临清市的运河沿岸,旷野里常常会有一堆堆的红烧土和残破的大青砖,那就是过去的皇窑遗址。临清砖窑始于“明永乐初”,至清代仍在烧制,前后延续达500余年。
明中叶以后,临清所产的砖始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为临清砖。砖窑设在临清的主要原因:其一、临清的“区域性地理优势”。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砖成可就漕搭解运往京师。二是临清的土质特别。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临清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一米多深后,就会发现红、白、黄相间的“莲花土”。这种“莲花土”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临清所烧造的贡砖、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脊吻砖、刻花砖等,一般在五十斤上下,重的有七、八十斤。烧制工艺十分复杂精细。现在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建筑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500余年的历史中,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中国任何地方都无法比肩的。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文物古迹的陆续修缮和仿古建筑的建设,作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1996年,在临清城东西陶屯,作为窑户的后代,掌握着传统制砖工艺的景永祥恢复了古砖生产,其生产的古砖规格大小基本上按照以前北京贡砖的规格,已经用于蓬莱阁、济南大明湖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维修,并已通过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督中心的鉴定,从而填补了全省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