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语言

编辑

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表演形式

编辑

双人旱船舞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场子、摆画面,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表演,虚实结合,达到了很好的艺术表演效果,如表演中的拔锚、起船、拨水、回水、拨浪、卧船、翻身、跨船、下锚等,使人如临其境。演出时,前后坐船女均用右手拿折扇,左手拿手绢,她俩的下身都被船的围裙遮挡,前坐船女腹前有一双木制假腿,外罩彩绸,对着其腹下部呈盘足状,形象逼真,犹如一女子坐在船头。

演出步骤

编辑

整个演出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两个坐船女操起旱船和两个撑船人手持船篙同时上场,绕观众行走数圈打开场地。然后,撑船老汉把船篙放在船上,做“打麻鞭”、“大梯”、“单叉”、“爬虎”、“小翻”和“盘绳”动作进行拔锚开船。第二步,“起船”、“拨水”。头道篙右手扶船头,左手持船篙,用力撬船头摇动数次,旱船伴以锣鼓,徐徐行进。坐船女时而摇扇,时而擦汗,时而用手托下颌“思索”;“头道篙”紧挨船头,“二道篙”紧挨船尾活动在船“里侧”,他们手持船篙,做“划船”和“打旋风脚”等动作,行进由慢到快。这时,“二道篙”倒满一杯水,放在前面坐船女的假腿中间,跑上几圈,水一点不洒,以示船稳。然后坐船女喝水剩下半杯,为后来船高速行驶创造条件,船愈划愈快。第三步,“撑船”、“回水”、“拨浪”。船急速行至高峰,撑船老汉手持横篙打旋风腿自转,旱船随其转一圈或几圈,向里倾斜,“二道篙”因速度快跟不上,退一步下场,转完圈后,前跨一步上场。这个动作说明,船在急驶中,一巨浪打来,被卷入漩涡。第四步:“卧船”、“翻身”。漩涡里的激流把船冲到浅水处的沙滩上,使船“搁浅”,船明显“下陷”,一动不动,实际是给两个坐船女以喘息之机。这时,“头道篙”做“单叉”、“爬虎”、“翻身”动作,和“二道篙”一起,用篙撬船,用肩扛船,紧随其后的“媒婆”、“盲人”等也急忙上前帮忙推船。第五步,“跨船”、“下锚”。船慢慢起动,头低尾高,以示向水中滑行,然后平稳,愈划愈快。“头道篙”做“小回水”动作,一个箭步跨坐在船中间里侧;“二道篙”从船尾里侧向外侧急驶,箭步跨坐在船中间外侧,高跷腿仰望前方做快速划水动作。数圈后,撑船人下船。撑船老汉把船篙竖立在船前,拦住船头,然后做撒开绳子的动作,下锚定船。

整个演出需要坐船女的高超技艺,下身既要和撑船人密切配合,上身还要表演少女的各种修饰动作,且要操动船身。同时,撑船人特别是“头道篙”要有相当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舞蹈动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传承方式

编辑

南街村的民间双人旱船舞在民间历来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方式,学习者完全靠个人爱好和志趣。然而,南街村民间舞蹈的演奏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优秀代表人物,形成了一代代的传承习俗。

据考证,双人旱船舞的始创者是南街村的刘生。第二代是宋金富、赵发来、“狗代王”(乳名)。第三代是陈三成、陈法成、李水长、郭龙安。第四代是巴留根、邢小赖、张青旺、水长发。第五代是杨跃廷、朱秋珍、祁海坤和汪毛等。


上一篇:【民间音乐】沂蒙花鼓调系列民歌(临沂市)(市级)传承人:赵桂秋

下一篇:【民间舞蹈】双旱船(临沂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