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孝悌里人(今山东费县)。出身文人世家,祖上颜师古、颜之推都是有名的文学家。唐玄宗时考中进士,开启政治生涯。颜真卿秉性耿介正直,为政清廉,官至武部员外郎。因不阿于权贵,直言不讳,为杨国忠所陷,贬为平原(山东)太守。安史之乱,颜真卿抗贼有功,再度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后人因此常以“颜鲁公”相称。安史之乱后,积弱已久的大唐帝国已掩不住病态,朝廷尽是奸臣宦官当道,忠贞刚烈的颜真卿频为小人构陷,政治生涯屡遭不幸。藩镇叛乱,他奉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因不屈服于威逼利诱,后为李希烈缢杀。
      颜真卿一生忠烈悲壮,为维护唐朝统一,前抗“安史之乱”,后拒“希烈之命”,在唐朝当代,他忠义的声誉几乎掩盖了他的书名。他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里充分体现出的人格内涵,可以说是卓越的人格与艺术风格的完美统一,是善与美的结合,因此得以光耀千古,被后世奉为圭臬。
      社会扩大传播了颜真卿的忠义
      叛乱平定后,颜真卿的灵柩厚葬于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五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欧阳修《集古录》:“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北宋苏轼在《东坡题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南宋文天祥《吊颜鲁公》云:“公死于今六百载,精忠赫赫雷行天。”
子孙在故里诸满建庙祭祀,称“鲁郡文忠公庙”。宋元祐六年真卿十一世孙颜安上言于县宰将鲁公庙迁至县城东,鲁公庙由诸满南迁至县城后,知县杨元永谋筹立碑。阳面碑文由曹辅撰写《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文述移建鲁公庙的原由经过,颜盛自鲁居于琅琊孝悌里及后裔双公忠义光天下的事迹。碑文共三十行,1052字,由秦观书丹,其书为行楷。碑额5行10字,为左宣德郎、知开封府雍丘县同签书兵司公事邓礿篆书。碑阴《鲁公仙真记》行书18行,共461字,为著名书画家襄阳漫士米芾撰书。该碑二人撰文,三人书写,佳章妙书,荟萃一石,实属千古绝品。海内外文人慕名至此,瞻仰之余,或抄或拓,如获至宝。成为山左胜迹,闻名遐迩。
清康熙四十三年,因庙祀文忠公颜真卿、忠节公颜杲卿兄弟二人,费县知县朱约改鲁公庙为双忠祠。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上南巡途经临沂时,为当时的“景贤祠”题诗一首:“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诗中提及临沂五位贤人,第二句指的就是颜真卿和他的族兄颜杲卿。
《颜真卿系列传说》距今约1300多年,大至可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一)产生形成期,《颜真卿系列传说》发生在公元700—800年间左右,也说是颜真卿生活的时代。主要以口头传说为主。
(二)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传播期,《新唐书》对颜真卿系列传说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记载,由于出现了史书及书面文学体材,并反过来影响口头文学,这一阶段口头传说的各种版本开始定调统一,使其一直更加有生命力地流传下去。
(三)“文革”间的压抑沉寂期。据颜氏家族史料记载,“安史之乱”平定后,圣赐“复圣府”祖田(即祭田)四十八顷(4800亩),其中费县诸满2200亩,建国前,墓区保护面积约54668平方米。园内有古柏28株,其中一棵松抱椿堪称国宝,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5幢。建国后,古柏仅余4株。“文革中”,颜林的古树,巨冢,墓碑均被毁。“文革”开始,颜林、鲁公庙、鲁公碑相继被毁,颜真卿的忠义被诬为“封建迷信”而沉寂下去。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的复兴期。为弘扬历史文化,继承颜真卿的爱国思想和书法艺术遗产,费县下大力气挖掘、征集、整理了费县琅琊颜氏发祥地、琅琊颜氏始祖和颜真卿的大量有关史料,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2月成立了“费县颜真卿研究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研究和对外联络活动。先后筹资在县城建塑了颜真卿大型汉白玉雕像,整理出版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帖,修复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修复了颜林、诸满“孝悌里”牌坊和“双忠桥”。 1997年9月23日至25日,在费县召开了首届颜真卿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104位专家、学者、颜氏后裔参加了会议。会后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翰墨忠烈颜真卿》,1998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颜真卿志》。近几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建设文化大县、文化强县、文化名县的目标下,把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忠义文化”列为重点内容,予以挖掘保护和弘扬,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颜真卿奖书法大赛,2009年,在“费县颜真卿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费县颜真卿研究院,创办了《颜真卿研究》杂志,颜真卿公园、颜真卿纪念馆也正在紧张施工,颜真卿公园占地187亩,投资1.2亿元,以塑造“真卿故里,山水费县”为主旨规划设计,是集历史教育、休闲游憩、生态自然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主题公园,预计2012年对外开放,计划将《颜真卿系列传说》在馆内陈列,使之在民间广为传播,口头文学开始走上复兴的大道。
颜真卿系列传说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勤奋学习,他的《劝学》诗至今广为传诵,另一方面是忠烈大义。
一、 勤奋学习
主要故事是《黄泥习字》《辞官拜师》和《写字的秘诀》。
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画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辞官拜师 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
写字的秘诀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后,书法大有长进,张旭对收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十分的满意。一天,张旭和颜真卿一起谈论书法,张旭问:“三国时候的钟繇,把写字的方法归结了十二个字,你知道是哪十二个字吗?”
“是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还有损、巧、称。先生您看我说得对吗?”颜真卿回答说。
“对!不过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我说不大好,还请先生指教!”
“好!这十二个字是书法的精髓。现在,我把我多年的体会传给你。这‘平’字是说,横的笔画要写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气势,不呆板;‘直’是说,竖划要从不直中求直,下笔要放纵开来,不能歪斜变曲;‘均’指的是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要均匀自然,不能过远过近;‘密’是说,笔画相连处要不露痕迹;‘锋’是每一笔的收处都要写好笔锋,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说字要写得有骨力;‘轻’是说笔画在转折的地方,要轻轻带过;‘决’的意思是说,下笔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坚决,不能胆怯犹豫;‘补’是头几笔没有安排好,就要设法用下面的笔画来补救;‘损’字很重要,是说在一点一画的书写上,要让人感到还有余意没有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称’,‘巧’是要把字的形体结构布置得富于变化;‘称’不但是说字的笔划结构要匀称,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当。这样字看起来才能匀称。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按这十二个字的要求去写,字是一定能够写好的。”
“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明白了写字的门径和精要。”颜真卿高兴地说。
原来,对这十二字的解释,张旭从来没有向别人讲过,今天他传给了颜真卿,从此,颜真卿的字写得更好了。后来,他融汇了前代书法家的特长,自己创制了一种新字体。这种字体精神饱满,厚重朴实,刚健雄壮,很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叫它“颜体”。由于学写颜体字,可以使人少犯缺乏骨力的毛病,所以初学书法的人都爱习写颜体字。
二、忠烈大义
主要故事是《御史雨》《誓师起兵》《写〈争位帖〉》《写〈祭侄文稿〉》和《壮烈殉国》。
御史雨 颜真卿的书法学成以后,告别了张旭,回到了长安。过了没多久,朝廷就让他做了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官)。
一次,颜真卿来到陇右(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去巡查,发现五原(现在宁夏盐池县)有一件案子牵连了许多人,是一件冤案。虽然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一再向官府申诉冤情,可办案的官员一直不认真察访审理,结果,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平反。说来也怪,自打五原出了这桩冤案以后,天就一直大旱,没落一点雨星儿。水井干涸了,小溪断流了,田里的庄稼枯萎了。人祸加上天灾,五原的百姓日子过得苦极了。
颜真卿决心为这起冤案平反,他经过一番明察暗访,终于弄清案情真相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最后解救了蒙冤受屈的人,惩治了失职的官员。五原的百姓人心大快,都说:“颜御史真是为百姓作主的好官啊!”
据说,就在颜真卿为蒙冤的人平反那天,好几个月不下雨的五原,一下子就下了场透雨,枯黄的庄稼没几天就变得一片青绿了。五原的百姓又把这场雨和颜真卿平反冤狱的事连起来,四处传扬说:“准是冤情惹怒了上天,给五原带来这场旱灾,如今颜御史为受难的人伸了冤,感动了老天爷,才有这场大雨呀!这场雨就叫‘御史雨’吧!”
誓师起兵  过了几年,颜真卿被派到平原郡(现在山东德州)去当太守。平原郡归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安禄山早有野心,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时机一到就发动叛乱,好自己做皇帝。颜真卿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就假装要预防洪水,加高加固了平原城的城墙,屯积了许多粮草,还趁机把能够打仗的青壮年人登记起来,做好了守城准备。
公元755年,安禄山果真发动了叛乱,消息传来,颜真卿立即招集起队伍,流着泪对将士们说:“叛贼安禄山的军队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为了保住我们的家园,保住大唐的江山,使我们的妻儿老小不受叛贼的残害,现在我决定立即起兵,讨伐叛军!”说完,他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将士们感动得都流下了热泪,齐声说:“我们要和叛军打到底!”安禄山的军队攻打平原城,好久攻不下来,他又气又急。正在这时候,叛军攻陷了洛阳,杀死了守城的唐朝官员。安禄山就叫来一个名叫段子光的人,对他说:“你带上守城的唐朝官员的脑袋去见那个颜真卿,告诉他,不投降,就是这样的下场!”
段子光神气十足地来见颜真卿。可他一走进大厅,见颜真卿威严地坐在中央,两旁的将士们手握着寒光闪闪的刀枪,便吓得浑身冒出冷汗,再也不敢神气了。他强装出镇静的样子,对颜真卿说:“安将军的军队已经打下了洛阳,守城的官员被杀死。现在远近各县的人都归顺了安将军,他叫我带了官员的人头来劝导你!”说完,段子光把带来的人头“咚”地一声扔到地上。
颜真卿看到守城的官员血肉模糊的人头,不由得怒火冲天,他猛地一拍书案,厉声喝道:“来人!把这个叛贼给我砍了!”段子光吓得浑身发抖,连声喊:“你要是杀了我,将来要后悔呀!”“为了国家安宁,我没什么可后悔的!”颜真卿铁青着脸说完,毫不犹豫地让手下人把段子光杀了。这件事传出以后,人们纷纷赶来投奔他,队伍很快就扩大到了十几万人。
颜真卿坚守平原城,抗击了安禄山的大批军队,牵制了叛军的力量,为唐朝军队最后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
写《争位帖》闹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颜真卿作为有功之臣,当了唐朝刑部尚书。
一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大功的名将郭子仪来长安朝见皇帝唐代宗,唐代宗设宴欢迎他。本来,按照朝廷规定的礼法,宴会上文武官员的座位的前后顺序,应该按照官职大小的顺序排列。可是,负责安排座次的官员郭英义,为了讨好唐代宗宠信的太监鱼朝恩,竟把官职地位比他高的尚书们的座位排到了他的后面。
宴会上鱼朝恩十分得意地坐在前边,颜真卿见了十分气愤,等到宴会结束,他对大家说:“鱼朝恩不过是个善于拍马屁的小人,没有什么功劳,他的座位凭什么排在前边!”
“他是皇上的红人儿,谁惹得起?还是算了吧!”几位怕事的尚书劝他。
“不!这有关国家的尊严,不是件小事。这个座次我一定要争!”颜真卿坚定地说。
回到家,颜真卿怒气难平,马上提笔奋力疾书,不一会儿,一封责问郭英义的信就写出来了。
这封题名为《与郭仆射论座位书》的信,写得义正辞严,历数了鱼朝恩的种种罪恶,痛斥了郭英义溜须拍马的无耻行为。尤其珍贵的是这封信里的字,颜真卿写得笔力雄健,气势夺人,把他愤恨难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从这些字里就能看出颜真卿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来。
  后来,这封被称为《争座位帖》的信流传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写《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件更有名气的,是《祭侄文稿》。这里面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抗击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他一起发兵讨伐叛军。颜杲卿是常山郡(现在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太守,他率军和叛军苦战了好几天,可是因为寡不敌众被叛军俘获了。
安禄山叫手下人把颜杲卿和他的小儿子季明押到自己面前,问:“你为什么要反叛我?”
颜杲卿瞪着双眼,连声大骂道:“呸!我是唐朝的臣子,我为国家讨伐叛贼这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又气又恨,叫人用铁钩钩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可是颜杲卿还是骂不绝口。最后残暴的安禄山竟下令把颜杲卿父子活活地剐(古代一种用刀把人慢慢割死的酷刑)死了。
颜杲卿父子遇害的消息传到了平原,颜真卿悲愤极了。他想到颜杲卿一家满门忠烈,全家三十多口人为国捐躯,就连少年英俊的小侄子季明也惨死在叛军的屠刀下,不由得泪流满面。
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颜真卿决定为侄子季明写一篇祭文。他快步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了起来。他越写越快,越写越悲愤,国恨家仇全部凝聚在笔端,一篇文字苍凉悲壮、用行书写成的祭文一气呵成了。
这篇手稿是颜真卿含着泪写成的。文中有好几处因为笔干又顾不上蘸墨而形成的枯笔,使人感到他的心情是多么地悲愤啊!
这篇《祭侄文稿》不但文词好,书写妙,还饱含作者的爱国热情。只有像颜真卿这样又是英雄又是书法高手的人才写得出来。
后来,这篇《祭侄文稿》成为他最杰出的行书作品。历代书法家把它称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受到了人们的珍爱。
壮烈殉国 公元782年,唐朝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发动了叛乱。这时候,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在朝里做吏部尚书。一天宰相卢杞给皇帝唐德宗出主意说:“陛下,如果派一位有声望的大臣去劝说李希烈,他一定会悔过的。这样,您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叛乱平息了。”
“派谁去合适呢?”唐德宗问。
“我看让颜真卿去最好,他是我朝的老臣嘛!”卢杞说。
唐德宗听了卢杞的话,就派颜真卿去淮西劝降。满朝的文武大臣听说这件事都吃了一惊,暗暗替颜真卿捏了一把汗,因为大家知道,李希烈是个反复无常、凶狠残暴的人,谁去劝降都是凶多吉少。他们也知道卢杞早就恨颜真卿说话太直,他出这个主意一定是不安好心。于是一些人就劝颜真卿,以年大体弱为理由推辞不去。颜真卿明知去了很危险,可他不害怕,对大家说:“我已经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要是能够说服李希烈投降,国家和百姓就可以免受更大的灾祸。哪怕是只有一线希望我也要去,我就是死也甘心!”
说完,颜真卿连家也没有回,只带了一个家童,骑上快马就向淮西进发了。
  颜真卿见到了李希烈,当他正准备宣读唐德宗劝降诏书的时候,突然从两旁拥出一千多名杀气腾腾的武士来。他们把颜真卿紧紧地围在中央,一边用匕首在颜真卿眼前比比划划,一边大声地叫骂着:“杀死他!杀死他!”
“杀了他!割他的肉吃!”
面对着这群凶狠的武士,颜真卿的两脚站得稳稳的,脸上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李希烈见这手不灵,就假意喝退了武士,陪着笑脸对颜真卿说:“颜大人,手下人无理,不要见怪。还得请您在皇上面前替我说几句好话呢!”
颜真卿严肃地说:“别的话少讲,你只要归顺朝廷,自然不会获罪。”可是李希烈根本听不进劝告,他把颜真卿扣押下来,想借颜真卿的威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一天,李希烈设宴把颜真卿“请了去”,一个叛军将领见他走进来,连忙站起身来说:“久仰颜大人的名望,现在李元帅正要商议建国大计,您来了,这真是上天把一个宰相赐给了李元帅呀!”
  听了这句话,颜真卿气得脸都变了色,他厉声斥责说:“谁会当你们的宰相!你们知道颜杲卿吗?他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起兵讨伐,不幸被安禄山抓住,临死前,舌头被铁钩钩断,还痛骂叛贼不止。我今年七十五岁了,只知道和哥哥一样去死,怎么能帮助你们这些叛贼呢!”
李希烈见软办法不行,就想用死使颜真卿屈服。他让兵士在院里挖好了一个大坑,然后把颜真卿带到坑前,威胁说:“颜大人,你到底答应不答应?你再不答应就把你活埋掉!”
“别耍花招了,给我一把剑,我马上就死在你的面前!”颜真卿毫不畏惧地说。
李希烈见颜真卿不屈服,只好又把他关了起来。李希烈不死心,过了些天,又叫人架起一堆干柴,点起熊熊烈火,然后把颜真卿带到火堆前。一个叛将对他说:“再不归顺李元帅,就活活烧死你!”
颜真卿轻蔑地看了看那个叛贼,一句话也不说,纵身向火堆扑去。叛将不敢真把颜真卿烧死,连忙上前把他拉了回来。
李希烈不能使颜真卿屈服,又不肯放他回去,就下了毒手。公元785年的一天,他派人把颜真卿用绳子勒死了。
    颜真卿这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英勇就义了。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也留下了高尚的人格。他的字刚劲雄浑,他的品德坚贞不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佩。


上一篇:【民间文学】鞭打芦花(临沂市)(市级)

下一篇:【民间文学】纪王崮传说(临沂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