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源于民间,最早可以上溯到《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时代为帝尧时期。兰山童谣,目前尚无最早的记录可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调查了解,结合流传于民间口头的传说和部分童谣内容的提示,我们推论:兰山童谣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甚至可能还要更早些。明代《帝京景物略》有记载《小大姐》、《小板凳》等。兰山童谣的传播多数都是奶奶辈传下来的,通过口传心授,几乎人人都会唱。
      童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呈现出其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早期的童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栗,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东汉末年,洛阳童谣:“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童谣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兰山当地人称其为:小孩子语。例如:《小老鼠》、《拉大锯》、《跳、跳、跳》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玩唱兰山童谣还是孩子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兰山童谣兰山童谣内容涉及兰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风貌等方面,大致可分为:童趣、劳动、家庭伦理、气象等几方面。
      一、童趣类:例如《扯大锯》——扯大锯,拉大锯,官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亲家婆你也去;《小鸡嘎嘎》——小鸡嘎嘎,要吃黄瓜,黄瓜有种,要吃油饼,油饼喷香,要喝面汤,面汤稀面,要吃鸡蛋,鸡蛋有皮,要吃牛蹄,牛蹄有毛,要吃樱桃,樱桃有尖,要吃叫蝈儿,叫蝈儿吱拉上了天儿。另外还有《小老鼠》、《鸡蛋壳、 鸭蛋壳》、《转花园》、《东北风》、《年来到》、《趋趋脚排排摞》、《点点》、《跳、跳、跳》、《小孩儿睡觉》、《小叭狗》等。
      二、劳动类:例如《小叭狗》——小叭狗上南山,吃石头拉金砖。盖瓦屋开大店,织绫罗卖花线。籴大米捞干饭,爹一碗娘一碗。《咕咕喽》——咕咕喽天明啦,老头子起来放牛了,老妈子起来补衣裳,一补补个牛腚上。还有《小槐树》、《小孩睡觉》等。
      三、家庭伦理类:例如《花喜鹊》——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托到墙头上,媳妇背到坑头上。《叭狗叭》——小叭狗叭狗叭,俺上河南割庄稼,急又急渴又渴,上俺丈人家找茶喝,一看丈人没在家,大舅子请,小舅子拉,一拉拉到客屋里,又吃烟,又喝茶,乌麦筷子捯豆芽,大姨小姨都见了,就是没见俺那个她,东北风西北刮,刮开楼门看着她,绿绫裤子,红绫子褂,包银簪子好头发,皮底鞋小莲花,腰里掖个素针扎,一走一揉哒。还有《老槐树》、《小板凳》、《小花牛》、《小大姐》、《豌豆花》等。
      四、气象类:例如《风来了》——风来了雨来了,禾场背谷来了。《天拜拜》——天拜拜,地拜拜,出来太阳我晒晒。
      童谣具有典型的地方色彩,受地方方言影响,有着极大的地域差异性。兰山童谣通俗、风趣、活泼地用临沂方言诉说,琅琅上口。孩子们在一起玩唱的时候,还要加上肢体动作来表现,很是生动。

上一篇:【传统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临沂市)(省级)

下一篇:【民间文学】雪山传说(临沂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