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莱芜山口社火”是莱芜市莱城工业区山口村的传统活动,据考证,该手艺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村民庆祝大型节日和祭祀活动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相传,该社火团体起源自祭祀龙王庙里的“秃尾巴老李”,老李是莱芜八里沟村人,娶山口村魏娘娘为妻,给山口村带来了年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这位姑爷,村里人以不同形式的舞蹈进行答谢秃尾巴老李的仪式。

传说,早期的社火耍龙是重头戏。龙王生日这天,社火团在龙王庙前演出,不知是老李的心情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演到热闹时,降下了一场鸡蛋大的冰雹,这冰雹下的怪,专门砸耍龙的人。不一会把他们就鼻青脸肿,苦不堪言。族里人猜想是姑老爷不喜欢看耍龙。于是,取消了这个节目。这是个传说,社火团至今保留有“龙灯”节目。

山口社火包括:“龙灯”俗称“耍龙”、“舞狮子”、“秧歌舞”、“大头娃娃”、“踩高跷”、“赶毛驴”、“撑旱船”、“水流星”、“抬芯子”、“小车舞”、“蝴蝶舞”等十几样传统地方舞蹈组成。山口社火艺术团,已经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了,主要演出成员四五十人(不包括秧歌队)。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用新颖娴熟的演艺,打造了一方传统的地方文艺品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周传义的“撑旱船”;魏述洋的“小车舞”;魏光杰的“赶毛驴”;魏庆祥的 “玩狮包”;魏述江的“抬芯子”;魏灿杰的“秧歌舞”;魏荣庆的“水流星”等十几门风格各异的舞蹈节目,珠联璧合地交融在了一起,让人们百看不厌。每逢春节或重大节庆、祭祀活动,他们不约而同聚在一起,施展自己的祖传绝艺,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他们还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设计改进,使得传统舞蹈技艺更加精湛,为地方的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一篇:【传统美术】瓷 雕(莱芜市)(市级)

下一篇:【曲艺】木板琴书(莱芜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