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莱芜方言(莱芜市)(市级)
2018-08-11 09:31
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莱芜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有人类生存就有语言产生,方言的历史可追溯到此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自周代,方言的产生也可由此而论证。
数千年来,莱芜语言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提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民发明了语言,语言服务于人民。方言是莱芜当地人们生活、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是流传最广泛的民间口头文学。
莱芜方言历史悠久,见证了莱芜数千年的历史、人文、以及地方传统习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莱芜方言,俗称土语(话)、地方话。莱芜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结构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劳动人民经过千百年的生活经历,创造发明的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方式)。方言代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史,在一定范围和时间里促进和发展了一种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花大力气对语言进行规范,提倡说普通话,但在一些地区和部分老年人的口中,仍然用方言进行交流。方言有它一定的生命力,是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表达。
乔饥困——饿 老大了——去世
扎 裹——治疗、打扮 冻冻蛋——冰块
没心思——不小心 方门热——烫
棒棰子——玉米 夜 来——昨天
土垃面子——灰尘 哨蝉子——知了
洋 灰——水泥 豆 条——晒衣绳
炉壶子——茶壶 腚捶子——屁股
油炸果子——油条 挑天索地——不老实
扎里不呆——不稳重 怪旺相——很健康
莱芜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对莱芜方言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现已搜集整理、保存“莱芜土语·谚语·歇后语”97000余条。近期将出版发行《莱芜方言一千五百句》,该书的出版将填补莱芜语言集成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