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杨庄皮影戏(莱芜市)(市级)
2018-08-11 09:21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制作成的人、物剪影,投映银幕,以表演故事情节的戏剧。我国皮影戏早在北宋时已有演出。其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按其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材料的不同而形成多种类型的剧种。
莱芜皮影戏,是由莱巩学文于一九五五年创办的。皮影戏牛皮、驴皮道具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斜刀、圆刀、平刀、三角刀等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的,雕工细致,刀法多变。
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皮影戏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现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5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 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一九七七年,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又获得了新生。戏组仍以巩学文为主。重新制作了《西游记》等彩片,改编了《烈火金刚》,并新创作了《铲除四害》、《越南侵略者滚出去》、《人民铁路人民爱》等节目。由于题材新颖,形象逼真,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曾于一九七八年全县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莱芜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的关心支持下,巩学文又对皮影戏艺术进行了研究和改进,道具由原来的驴皮剪制改换成用硬纸板,具有制作工艺简便,材料易购,成本低廉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他又对原有的皮影戏剧本进行了改编,让该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百姓。他的皮影曾多次参加市、区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种民俗活动展演,获得一致好评。《鲁中艺术家》一书对其作了介绍。莱芜电视台“生活才艺秀”、“人物故事”栏目对巩学文的皮影作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