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炉担,民间又称:锔子匠,孤炉锅子。据考,孤炉担行业起源于清末民初。那年月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大多都是短缺,以瓷器和泥罐与条编、竹器为主。瓷器和泥罐是易损品,一旦破损,主家就犯了愁,用无法用,弃之可惜!有的手艺人从中受到了启发,于是,锔子匠诞生了。

俗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旧社会锔子匠为了养家户口,挑着付小担子,一头是火炉子,一头是装有各种锔制工具材料挑盒,走村串户,给人家锔制破损的陶瓷、泥罐盆瓮、大缸、铁锅等日用器具。挣点小钱,混口饭吃。  

孤炉担小调是莱芜小调的一个组成部分,锔匠艺人在走街串巷揽活时唱的小调,唱词信口拈来,随意性较强,加上艺人的唱腔圆滑,吐字清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特色。

孤炉担小调取莱芜小调之精华,演绎的故事情节生动,描写人物性格突出,加上掺杂民间打油诗的格调,让人们百听不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传唱。孤炉担小调的特点是,利用本土语言,身边的故事来说唱,给人一种地域文化特有的韵味,歌中唱到:下腰拾起我的孤炉子担,两手托到肩膀上。今天不把别处去,今天偏上张家庄。张家庄里有个张员外,张员外家有个大姑娘。姑娘长的颜如玉,樱桃小口高鼻梁。面如桃花肌如脂,说话就像银铃响。昨天我从她门前过,没看着脸面看了个脊梁。

这首在莱芜家喻户晓的“孤炉担小调”内容丰富,是在莱芜民间由孤炉担艺人口头创作、广为传唱的地方流行歌谣。民间小调是一种最简便的音乐表达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简便的情感沟通。大胆的去爱,大胆地去恨,大胆的想象和追求是莱芜小调的基本特征;然而,小调的唱腔表达又极尽酣畅淋漓,抒发了演唱者无限的情怀,悲欢离合的欢快和凄怜,不仅从小调上表达出来,更极易从面部表情上一览无余,极尽煽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莱芜小调的传唱,在民间逐渐淡化。但它的艺术魅力曾经感召过数代人,至今仍有耄耋老艺人和热爱民间音乐的年轻人在传唱。“孤炉担小调”正以它的顽强生命力,在莱芜民间小调中一枝独秀,它需要更多的音乐热心人去爱护和传播。


上一篇:【传统美术】烙 画(莱芜市)(市级)

下一篇:【传统戏剧】杨庄皮影戏(莱芜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