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民歌种类丰富多彩,曲调以五声为主,句式顺畅,旋律优美;表演时将演唱和喊说结合,时而假声飘逸,时而本嗓粗狂,整体音声动人心魄,深得国内音乐界人士的好评。2014年,綦江民歌成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种类繁多

綦江民歌包括山歌、薅秧歌、盘歌、石工号子、小调、风俗歌、苗歌等七大类数十个歌种,题材涉足劳作生活、婚丧嫁娶、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内容,较为详细地反映了綦江本地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和人文情感。其歌词充分运用地方方言,口头土语通篇点缀,乡土特色浓郁;曲调以五声为主,句式顺畅,旋律优美;表演时将演唱和喊说结合,时而假声飘逸,时而本嗓粗狂,整体音声动人心魄。

綦江民歌,以綦江流域为沿线的区域有石壕、打通、赶水、扶欢、篆塘、三江、石角、古南、文龙等街镇;河畔地带的山歌,如《大河涨水浪沙洲》、《大河涨水浪打浪》、《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涨水小河浑》等,曲调起伏开朗,唱述人生;以古剑山为中心的区域范围有丁山、东溪、郭扶、文龙、古南、中峰、永新等街镇,山地田野的薅秧歌,如《太阳出来红东东》、《太阳当顶又当中》、《太阳出来落坡照过沟》、《太阳落坡坡背黄》等,旋律舒缓悠扬,打趣生活。

1983年,綦江收集整理了1200余首民歌,从中筛选了172首民歌编入《重庆市綦江县民歌集成》,油印成书。现在30余年过去了,綦江乡村仍然有人在传唱民歌,尤其是江河两岸和深山峡谷的村落乡民,对民歌情有独钟,歌唱原声原味,音声不绝于耳。

类型齐全

綦江民歌,歌种类型齐全,涉猎劳作生活,曲调五声为主,旋律激越悠扬。从其歌唱背景、歌唱内容、歌曲样式、曲目称谓等综合因素而划分类别。

第一类,山歌,指在山野河畔抒发情怀歌唱的歌曲。例如綦江福林山歌《大河涨水浪沙洲》唱到:大河涨水浪沙洲,捡把麻杆顺水丢,水打麻杆渐渐远,情哥哥丢奴渐渐丢;又如郭扶山歌《清早起来摘花戴》唱到:清早起来摘花戴,水珠儿落脚下。早饭吃了出了门,遇到小伙那头来;再如万隆山歌《大河涨水小河浑》唱到:大河涨水小河浑,不知小河有好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首歌儿试妹心;另如丁山山歌《有心跟哥不怕穷》唱到:六月桃子半树红,有心跟哥不怕穷。哥穷还有妹遮盖,牡丹盖过艳山红。

歌词语言直抒胸臆,描述形象生动;曲调舒缓叙述,音程跌宕激情;歌唱喊说结合,音声动人心魄,无一不是河边人、山里人的质朴实诚性情而抒发出的荡气回肠心声。

第二类,薅秧歌,也叫田歌,指在稻禾田畴薅秧劳作所唱的歌曲。薅秧歌有一定的规矩,下得田去,要么七八人,要么二三十人,一领众和的薅秧歌,早上先唱“太阳出来……”之类的歌,几番劳作几轮歇气;到中午就唱“太阳当顶……”等歌;下午之时,就会唱一些风趣逗笑的“盘歌”,你问我答,我长你短等比赛唱歌又比赛劳作进度;傍晚时分,就会唱唱“太阳落坡”,或“月亮出来”怎么样的词曲等,从早到晚不停不歇,歌头轮番比赛,歌声起伏荡漾,田野禾苗在随风飘摇,好一幅悠然自足的农耕劳作写照。

第三类,盘歌,是指一问一答的对唱歌曲,常在薅秧田歌中反复出现。因其歌唱形式特别,曲目内容繁多,可单列为一类民歌。

例如起兴问句:好个小伙不唱歌,哒哒拖起后颈窝,站起不像唱歌郎,坐起不像鬼登科儿。回应答句:栀子花儿瓣瓣白,看你不像唱歌客,三首两首唱完了,匝起牙巴都没得。又如:剪天园,剪地园,火烧泸州是哪一年……

第四类,石工号子,包括石工在采石场开山打石吼喊的大锤号子;运送石头的拗石号子,或叫滑石号子;抬运石头的抬石号子,或叫抬工号子,包括平路号子、草鞋号子、龙杆号子等。

第五类,小调,多指外地流传而来的,或有较为固态词曲的流行歌曲。小调《祝家庄》、《太平桥》、《虞美人》、《十对花》、《绣荷包》等,尤其是郭扶的《绣荷包》富有特色,歌曲如此唱述:正月荷包绣起头,绣个包包滚绣球,绣球滚在黄河内,塞断黄河水不流等。小调歌曲在綦江各地皆有流传。

第六类,风俗歌,反映民间生活、民生疾苦、妇女苦情等,一曲多词的民间歌风俗歌,例如:《劝郎歌》、《苦媳妇》、《寡妇歌》、《闹五更》、《哭嫁歌》等,歌唱中的词句随地改编,充分叙述一方民情、妇女苦情等。

第七类,苗族民歌,用苗族语言歌唱,多为叙述性说唱歌曲。例如:追忆族群迁徙唱歌、男女交情唱歌、劝懒人要勤快唱歌等,民族文化的载体,无所不包,意在其中。


上一篇:【民间文学】林贵福的故事(重庆市)传承人:李启春

下一篇:【传统音乐】石城情歌(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