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宜居乡传统制茶技艺(重庆市)
2018-07-03 14:35
半幅园林如画,四围山水宜居。日前,记者在宜居乡采访时看到,一畦畦茶树,犹如绿色的彩带铺满一个个山头,给人无限美感。泡上两杯茶,看着一片片茶叶直立在杏绿的茶水中,无不牵动品茶人的神经。轻轻呷一口,满口的茶香让人神清气爽。
传统工艺,宜居茶久负盛名
宜居乡是我县著名的产茶大乡,该乡生产的宜居茶一直严格使用传统手工技法,炒制的茶叶色泽嫩绿、茶条均匀、浓香持久、汤色杏绿、品质上乘,很受青睐。在清代,宜居茶还是朝廷贡品。据同治二年编撰的《酉阳州志》第19卷记载:“酉属维有之……在白衣、三会两地(今宜居),凡摘之最早曰‘雨前’、曰‘毛尖’……”
在上世纪90年代,原宜居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清洋申报的“宜居双池”茶叶品牌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书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在本世纪初,宜居双池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冉美光等人申报的“宜居美池茶”、“龙头山”品牌也获此殊荣。
宜居乡为何能产出好茶?据该乡党委书记谢太双介绍,该乡平均海拔800米,四季云雾朦胧,土壤深厚且肥沃,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空气温暖湿润,土壤PH值在5∽6之间,适宜茶树生长。再加上经过纯天然、无污染、无任何激素的手工烘焙制作,茶叶自然受欢迎。
该乡茶农陈国政告诉记者,宜居茶一直运用的传统手工技法,有杀青、散湿、揉捻、做条、紧条、定型、提毫等多道工序,因此,该技艺入选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掌握传统手工制茶法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不让传统工艺失传,向顺和、冉美光等制茶前辈开始传授制茶技艺,冉景发、冉月华等年轻炒茶师傅接过衣钵,他们炒制的清明茶、谷雨茶“芽头”、“一芽一叶”价格已经飙升至每斤1800元∽4200元不等,连普通茶也每斤升到了100元以上。
只采春茶,资源浪费很严重
“宜居人只采春茶,不采夏茶和秋茶,再加上纯手工生产,不仅产量低,资源浪费还很严重。”谢太双说,由于春茶价格高,宜居人觉得夏茶和秋茶缺乏“含金量”,总是任其生长,弃之不用,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谢太双说,宜居春茶每年产量在40吨左右,总产值为7000万元。如果采收夏茶和秋茶,每年产量将突破150吨,按每斤均价200元计算,当地村民每年能增加7000万元收入。
一年中,宜居人聚得齐的有两个时段,一是春节,二是春茶采收时节。采春茶时节,在宜居乡,男女老少人人采茶,家家户户处处升烟。
记者也曾亲眼看到村民们手挎竹篮,穿梭在茶树间忙着采摘春茶的盛况。
目前已进入夏季,记者在茶园看到,满山茶叶抽出嫩芽,却无人采摘。
引进公司,坚持“两条腿走路”
为了保障和提高茶叶品质,宜居乡不仅与西南农业大学和重庆永川中国茶叶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还广泛挖掘整理本地民间茶文化和茶叶传统制作工艺精华,并引入了曦凯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扩大茶园的规模,提高茶叶产量,并加大宜居茶的市场营销力度。
“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传统工艺不丢,二是现代科技要上。”谢太双说,目前该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按照有机茶标准对茶叶进行生产和加工,积极引导群众在采春茶的同时采收夏茶和秋茶。
“春茶,我们采用传统手工技艺,而夏茶,我们采用的是机械采收、机械加工模式。”谢太双说,目前该公司的厂房修建完毕,杀青、揉茶、烘焙、提香等机械安装也已完成。去年,县工商局在该乡扶持了57户茶农打造微企村,今年,该乡在此基础上将增加40户微企户,这对宜居乡做大茶业产业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谢太双说,目前该乡已经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专业茶叶市场,并将打造宜居茶文化。除了茶圣陆羽塑像外,还会将其所作的《茶经》雕刻出来,并全面展示中国茶业品种和茶具,用茶文化提升宜居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