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竹园盬子鸡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
2018-07-03 14:13
盬(gǔ,)子鸡”,又名紫阳鸡,发源于重庆市奉节县。其选料甚严,做工考究,是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它以高山松柴熏制的老腊肉和农家土鸡再辅以陈年“大头菜”用特制盬子汽蒸而成,距今有上千年历史。一九八六年时任总理赵紫阳莅临奉节,品尝此菜后总理一行赞不绝口,并将此菜工艺带回北京,而后此菜在川东地区名声大噪,从此走红,紫阳鸡因此得名,继而名扬华夏。近年此菜传承人越来越少,是濒临灭绝菜品。2011年该菜品已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盬子鸡”是山区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热爱生活,注重饮食文化,就地取材逐渐自然形成的一种精湛传统饮食技艺。其特点为:“冷凝蒸馏,化气为汤,肉质鲜嫩,汤醇味美,入味七分,回味三分”。1804年,“盬子鸡”的创始人龚绍虞为“盬子鸡”专门吟诗一首,以短小精炼的篇幅总结了盬子鸡的烹制工艺和食用价值:“鸡不开叫腊肉香,大头萝卜配生姜,不用生水自有水,文武火用小火常。骨肉相离最适味,阴阳相调最壮阳” 。
奉节民间美食竹园盬子鸡的烹制工具很奇巧,初看是一只普通的陶瓦罐,圆柱体形,中间有些凸出,很像乐器中的“鼓”,名字叫“盬(gǔ,音古)子”。这个“盬”是个不常用字,不注音的话,很多人都不认识。盬子只有奉节竹园镇的乡间民窑在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