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祝家山苗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
2018-07-03 12:00
重庆市万盛石林原是古代巴国的领地,也曾一度属夜郎国的势力范围。在万盛的土著先民们伐林开荒,向深山高谷拓展时,这里便形成了民族杂居,苗族就是其中之一。万盛石林的苗族为湘西红苗的分支“红头苗”,以妇女头帕盘缠红带而得名。石林“祝家山苗族服饰”,其历史深远、影响颇大,在渝南黔北地区盛名,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较为突出的代表性手工制品。
“祝家山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是渝南黔北地区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它是苗族人民的原始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史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配等情况而不同,但都保持显著的民族特征。服饰用料多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没有文字,他们把服饰作为传达信息载体之一,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祝家山苗族服”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的刺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分为平绣和凸绣,其针法主要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10多种。刺绣的物件主要是妇女的衣裙、背带、围腰、袖套和男人的背心,小孩的衣服、家用的包袱等。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祝家山苗族服目前多用平绣,一般以红色、白色棉布或绸缎作底料,绘上或贴上剪纸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