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概述
“马蹄阵阵,马声昂扬;金桥吹打,荡气回肠。”这是重庆市的音乐家们对万盛金桥民间吹打“马风派”演奏风格的高度评价。金桥民间吹打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是巴渝吹打的精华部分。其唢呐传统制作技艺更是闻名渝南黔北一带,成品唢呐以万盛为中心,远销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五省二十余市区县。
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东北部的金桥镇,是重庆市文化局命名的“民间吹打乐之乡”和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生态环境较好,特别适应制作唢呐杆的红豆杉和编制唢呐喇叭口的牛尾慈竹生长。在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里,为金桥唢呐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金桥唢呐制作工艺独特,音准效果优良,其音阶结构与中国传统五声徵调式一致,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瑰宝。
第二部分:文化表现形式的动态过程
金桥唢呐有各种不同的规格,依音的高低排列依次为海笛、三台、二台、头台、小莽、二莽、大莽、青山莽。唢呐作坊主要分布于金桥镇马头桥村、青山村、新木村、三台村、庙树村等地。由于制作技艺一般呈父子“垂直式”传授,工艺考究,加上传统授徒规矩森严,为民间唢呐的正宗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体系。
金桥唢呐的制作工艺一般要经过选料、加工唢呐杆、铳尖、编制喇叭口、上漆、装配等过程。
唢呐管一般用硬度、密度大,柔韧性强的红豆杉木制作,用传统的木工“手工推板”打磨唢呐管形状,然后用手钻或脚钻制作唢呐音孔。铳尖就是一个用铜片制作而成的用于发声的锥形空心小管,其关键部位是铜芯,呈上细下大的锥形小管,上端安装哨嘴。喇叭口用柔软细小的牛尾慈竹竹丝编制而成。喇叭口编制完成后凉干、刮膏灰、打磨光滑平整,然后上多道生漆。哨子为金桥特有的野生大麦秆制作。堵气盘为质地坚硬而有弹性的铜片剪成直径4厘米的圆形,再用钻孔工具在其中间打上一个小孔。装配就是将木管从喇叭口伸入,下大上小,将铳尖安放到木管上,再将堵气盘安放到铳尖的托盘处,最后把哨子安装到铳尖嘴上。
第三部分:存续与传承状况
近几年来,金桥的唢呐制作通过师带徒培养代表性传承人,加大了“金桥民间唢呐制作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目前,掌握金桥唢呐制作核心技术的传承人由2人已发展到5人。
传承人代表向仕林,1962年在向民间艺术家向紫钦学习吹打的间隙,学习唢呐制作传统手工技艺高音唢呐海笛、三台、中低音唢呐二台、头台、低音唢呐莽台等。向仕林多次赴区和重庆人民大礼堂广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2012年获市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另一位年轻传承人尚仕权,1991年师从刘绪江学习金桥吹打,同时学习唢呐制作传统手工技艺海笛、二台、三台、头台、小莽等五个型号的唢呐。2005年,他在制作二莽和大二莽的基础上,成功制成喇叭口直径1.8米,唢呐长4.5米,需七人共同操作演奏的“青山莽”。
金桥通过启动唢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工程,采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记录、储存了金桥唢呐制作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加强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申请注册了“马风派金桥唢呐”商标。开展了金桥唢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鼓励传承人和乡土艺术人才为青少年讲课授艺,不断发展壮大教育传承传播基地,让金桥唢呐制作技艺实现“活态传承”。
第四部分:保护计划
为抢救巴渝优秀民间艺术“金桥民间唢呐制作传统技艺”,从2001年起,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金桥镇三级联动,开展对金桥唢呐制作传统技艺进行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万盛文化馆还多次召开金桥吹打唢呐制作专题研讨会,对唢呐制作的起源、传承、发展等,进行挖掘、整理、归类、存档。
目前,万盛经开区已将金桥民间吹打唢呐传统制作技艺纳入全区特色文化重点保护内容,并计划以金桥吹打为载体,建立民间吹打艺术活动中心。与此同时,建立一年一度的金桥民间吹打艺术节,出版唢呐制作相关书籍及音像制品,建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唢呐陈列室,展出各阶段的唢呐发展演变史,促进了“金桥民间唢呐制作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