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299

朝阳社火“黄河阵”

448×299

朝阳社火“九女船”

 

社火活动在朝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朝阳县南双庙乡三官营子村槐树洞山上的石塔塔基上可以看到九组民间歌舞的石雕,生动的再现元代朝阳地区民间歌舞的情况。朝阳大秧歌最早见于著述的是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卷二十五·风土篇》:“元宵时约集村众……,或扮饰青年子弟数十人,为男女老幼之行演唱通俗吉利歌曲,相符路灯而行,或戴白顶或着软帽,着青衫系红裙,身挎腰刀,手持蝇甩,摇摆前导者,谓之鞑子官……。”多少年来,随着历史的延续,时代的变迁,民间艺人一代一代的更迭,秧歌活动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着、变迁着、创新着。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朝阳县的秧歌活动遍布城乡,特色秧歌灵活多样,形象逼真,演技精湛。其中尤以“黄河阵、九女船、夜八出、背阁、跑黄河”等为典型代表的朝阳大秧歌,以其特有的辽西风韵和神话色彩引起省内外专家的关注与好评。省民间舞蹈家协会专家说,朝阳县西五家子乡的夜八出中的《西域回回进宝》一出,填补了中国舞蹈史的空白。在普查中,朝阳县的秧歌形式,有相当一部分被收进了《中国舞蹈集成·辽宁卷》。

由于朝阳县秧歌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多种引人入胜的表演形式,朝阳县的秧歌多次被邀请进城参加市内秧歌汇演,受到市民的欢迎。1992年,北四家子乡谢杖子村的地秧歌“黄河阵”代表朝阳市参加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获得了表演二等奖的殊荣,这是朝阳县秧歌表演获得的最高奖励。“跑黄河”的盛况还被辽宁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赴台湾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使广大台胞欣赏到了这一独具辽西神韵的民间舞蹈形式。

正是由于秧歌活动的广泛开展,1996年,经过严格的评估验收,朝阳县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舞蹈(秧歌)”基地。2000年,经过多年的努力,《朝阳秧歌大观》一书出版,不仅标志着朝阳县秧歌活动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也标志着朝阳县“民族民间舞蹈(秧歌)”基地建设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目前,朝阳县民间秧歌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台子乡集资万余元,恢复了九女船特色秧歌,并且加以改进,用钢筋焊制,在船底部安装了三个可以转动的轮子,这样不但省去大量的人力(旧式九女船要32个小伙子抬着进入场地),而且船身更加飘逸、轻快,船的两侧各绘有“八仙过海”、“王八挑眼”等图案,使九女船的形象更趋于完美,表演起来如行云流水,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羊山镇羊山村投资3000余元,更新了部分服装、道具,邀请老会首出山,恢复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小高跷秧歌,保持了小凌河流域民间秧歌火爆热烈、整齐欢快的特点。在正月十五,还被邀请进城参加了全市秧歌汇演,令广大市民大饱眼福。随着朝阳县秧歌活动的蓬勃发展,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将再度焕发出它的青春和活力。愿朝阳县的秧歌活动传承千古,经久不衰,为继续活跃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朝阳社火”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一篇:【民间音乐】建平十王会(朝阳市)(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美术】建平剪纸(朝阳市)(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