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万县桐油手工压榨技艺(重庆市)
2018-06-30 13:41
元代,在万州的广大农村就已经普遍种植桐树并零星分散着桐油手工压榨作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4月,万县桐油手工压榨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国桐油历史悠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着汉代名医华佗用桐油解“砒毒”的处方,由此可见汉代以前,我国就有了种桐树,榨桐油的生产技艺。
据查,万州的桐油压榨技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时,万州按抚使王师伦作的《过木枥山》一诗中,就有“山半桐花点客衣”之句。这说明桐树早在元代就已经在万州广大农村普遍种植了。也就在这个时期,桐油生产开始在万州出现。桐油是由桐树开花、结籽收获后,经过多种工序生产而成,主要用于百姓点灯照明、油漆木器、打造舟船之用。后来,一些外地商人将桐油运往异地销售,桐油需求量大增,经营桐油业务的商铺就开始出现了。先后在沙河子、陆家街、草街子、岔街子、兴隆街等多处设立桐油购销点10多家, 1910年,重庆“聚兴诚”商号来万州专营桐油,并与万州商铺展开竞争。此时,桐油成了畅销商品销往各地。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武汉、宜昌相继失陷,桐油外运受阻,“施美”、“生利”洋行被迫撤退,桐油滞销,油铺、行栈也大批停业散伙,仅存几十家零售经营,以维生计。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我党领导的大华炼油厂诞生了。它是在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利用资本家王伯权的名义和资金建立起来的,厂长系共产党员钟纯乾。1939年国民党的复兴公司也开业,并直接将桐油运往美国,为实现其垄断经营,专门颁布了桐油统购统销的法令。1944年,中国植物油厂在万州建立。翌年,二战结束,海运畅通。随即,万州桐油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油铺多达四百余家,产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并将涪陵、达县及湖北恩施、湖南龙乡、陕西安康一带的桐油引进万州市场,成为我国桐油最大的集散地,万州也因此闻名四川乃至全中国。解放后,万州桐油得到空前发展,新增榨油作坊50余个,几乎遍及万州各大乡镇,油坊统一归口油脂公司经营管理。
随着时代发展,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传统的榨油技艺逐渐被机器代替,原始的手工榨油技艺面临消失。如今,分水镇三角凼村榨油坊已成手工压榨绝版,原始的桐油生产作坊在全国仅此一家。
三角凼榨油坊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老板名叫包正炳,人称包老爷。作坊几经搬迁,现存榨、碾、蒸、烘等设施齐全。三角凼榨油坊已传承了200多年的历史,共计10代人。代表性传承人葛培爵,1957年7月生,万州区分水镇三角凼村人,初中文化,11岁开始进榨油房打杂,15岁出师。对手工榨油技艺十分了解,并会喊老式榨油号子和新编榨油号子,是万州三角凼榨油坊第10代传承人。
生产工序主要有13道:
1.收获。桐树挂果成熟后,就用竹杆敲打下来,收回家。这一工序俗称打桐籽、捡桐籽。
2.堆码。就是将收回的桐籽长时间堆放在一起,让桐籽外壳变软,这一工序俗称捂桐籽。
3.去外皮。就是待桐籽的外壳捂软后,将外壳剥去。
4.去内皮。将剥了外皮的桐籽铺在坝子里晒干,然后用连盖打碎,现出桐米。
5.烘干。将桐米铺入炕床火炕。
6.碾压。将桐米倾入碾槽,由老牛拉石碾进行碾压,直至浆糊状。
7.薰蒸脱硫。即把碾压后的桐米上甑熏蒸温度达100度以上,这一工序主要是脱硫。
8.踩饼。将已脱硫碾碎的桐米装入箍有铁圈的稻草中,踩成饼状。
9.上榨。将踩好的饼一个挨一个装入榨盒内。
10.打榨。将榨盒内的“饼”用木楔楔紧,然后用撞杆撞击。这一工序一般为2-3人操作,撞杆前端1人或2人,尾端1人。前端的人主要是发力,后端的人主要是瞄准。打榨时,还要唱(喊)榨油号子。喊号子一是为了合拍,劲往一处使;二是通过喊号子增添情趣,忘记疲劳;三能展示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出一种民族勤劳的精神。
11.出油。通过打榨,木楔渐紧,桐油就被渐渐挤压出来。
12.过滤。将油渣进行第二次上榨,再打。
13.装桶。就是将桐油进行包装,以待运出销售。油桶分木质和篾质两种,大小各异。
原始的桐油生产拥有四个特点:一是季节性,即每年只有一季,要待三月桐籽花开,六月逐渐挂果,八月慢慢成熟后才可生产。二是复杂性,即生产过程复杂,十分繁琐。三是娱乐性,即榨油喊号子有一定文化内涵并风趣、幽默、诙谐等。如:春季里来春风吹,幺妹楼上描画眉,眉毛描得再好看,独守空房无人陪;叫声幺妹莫乱想,哥在石杠榨油坊,莫道油坊千年在,怎比幺妹在身旁。又如:秋季里来秋叶黄,幺妹灯前晚卸妆,满头翡翠都摘下,一点朱唇无人尝;幺妹相思在绣房,哥哥流汗在油坊,有朝一日回家转,日同板凳夜同床。四是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桐油压榨技艺有一定的价值,文化底蕴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