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医药】龙江医派(哈尔滨市)
2018-06-30 11:23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作用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学术流派。
高仲山1941年在哈尔滨创办汉医学讲习会毕业合影
(第一排左23高仲山、第一排左12马骥、第二排左34张琪)
黑龙江地区的医学在古代主要是少数民族医学,至唐代开元年间,黑龙江地区属渤海国,中原地区医学、药物开始传入。金人攻陷北宋后,从中原掠来10万人,中有汉医官,并有中医药医籍传入。据西清《黑龙江外纪》所载,明代以前,满、达呼尔等部族以萨玛(又做萨满)为医。黑龙江省中医兴盛于清季中叶。清初,内地戌黑龙江者甚众,康乾时大兴文字狱,一大批读书世家即流人流寓本省,又绝仕进,遂延医授学。另有流民、移民等,均对黑龙江省文化、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自清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黑龙江省中医学分为六系:一是龙沙系,二是松滨系,三是呼兰系,四是汇通系,五是三大山系,宁古塔系。
三十年代初,上海中国医学院首届毕业生高仲山来哈尔滨创业。于1937年成立了中医学术团体“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长。1941年,他又成立滨江省汉医研究会,并在各县、旗设立滨江省汉医会分会,包括延寿、宾县、苇河、双城、青冈、木兰、呼兰、巴彦、安达、肇东、兰西等各县,由各地有名望的中医担任分会会长。同年创办“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培养出五百余名水平较高的中医,为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创办了《哈尔滨汉医学月刊》、《滨江省汉医学月刊》,在艰苦的条件下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挺起了中医人不屈的脊梁。他们维护着伪满地区民众的健康,又使风雨飘摇的中医学在伪满政权下发扬光大,吹响了龙江中医前进的号角。全体骨干会员将题有“吾道干城”明镜送给高仲山会长,高仲山作为龙江医派之领袖乃是众望所归。
龙江医派宣传视频
1945年,高仲山被推选为新成立的哈尔滨市国医学会会长,他组织国医学会会员与西医抗疫功勋伍连德,成功防治了日本731细菌部队制造的伤寒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其后,高仲山先后创立了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牡丹江卫生学校、黑龙江省中医学校,为创立黑龙江省中医药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1959年3月17日由黑龙江省中医学校、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一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及黑龙江省立医院四个单位合并起来成立了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同年,黑龙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委派卫生厅厅长罗恕、副厅长高仲山等人在黑龙江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创建黑龙江中医学院,高仲山负责具体事务,担任副院长。这标志着黑龙江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正式开始。高仲山多次到全省各地“访贤”,汇集凝聚全省中医界之精英,逐渐形成新时代的黑龙江名中医群体,包括马骥、韩百灵、张琪四大名医、及龙江医派众多著名医家。他们在黑龙江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条件下,互相撷取交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针灸科等,各成体系,各有学术经验特点,并有论著传世,蕴成了气质独特的龙江医派,凸显了其在北方地区的优势。
龙江医派由创立之初披荆斩棘、艰难前行,至今已发展壮大,成为龙江医药学的特色标志,为龙江民众的健康平安保驾护航。现已出版《龙江医派丛书》七部,《龙江医派会刊》三期,已发表龙江医派研究论文22篇,省级科研获奖一项。2012年,龙江医派传承工作室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2013年7月,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成立,成为全国率先成立的省级中医流派研究会。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采取与省内外中医医院合作建立二级传承工作站的方式,先后与三亚市中医院、深圳市第二中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合作,在省内外建立了21家二级传承工作站,还在台湾建立分会,并积极在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日前确定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0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7项),并正式对外公布,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申报的“龙江医派”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省卫计委批准成立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