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用竹丝编制生活用具的人很多,但用竹丝编织艺术品的在全国并不多。我县的大石竹编就是通过一根根竹丝,编织出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的竹编工艺品。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大石竹编在我县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被市政府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就是这样一项全国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材质、工艺、成本、销售等方面的原因,使大石竹编的发展举步维艰,濒临失传。

大石竹编传承百余年

6月23日,在县城南新街原财政局办公楼上的大石竹编工作室里,77岁的赵行恩老人戴着一副老花镜,正精心地编织着一副马克思的人物肖像。

“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行了,编起来有些困难了,但我一直放不下这项事业。”作为大石竹编的第五代传人,赵行恩专门从事竹编已整整22年,对大石竹编更有着深厚感情。

赵行恩介绍,大石竹编也叫灯塔石竹编,是用我县大石乡当地盛产的慈竹为质材,经“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防蛀去甜染色等特殊工艺处理后,再按所需图案规格、色泽要求,经破竹丝、排径底,以纯手工精心编织装饰而成的竹编工艺美术品。它做工精良,竹丝细如纱线,编织的工艺品手感柔韧细腻,美观大方。

“大石竹编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但最初的大石竹编并不是编织工艺品,而是制作一些生活用具。”赵行恩介绍,我县境内竹资源丰富,竹编制品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在垫江农村都是以竹编为副业,竹编最早主要以编制凉席、扇子、箩筐、撮箕、锅盖、斗筐等竹制农具和生活用具,除了自用就是出售。

赵行恩介绍,他家世代都以务农兼竹编为生,其高祖父赵宗堂,农闲时在家里编织一些竹制农具和生活用具,拿到集市上出售后,贴补家用,那时的竹编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

赵行恩的父亲赵品良在继承祖业的同时,对竹编制品进行了改进,不但编制生活用具,还能够编一些《五王出阵》、《野鹿含花》和有木瓜心、万字边图案纹饰的竹席、扇子、箩筐、锅盖、背篼、竹帘等生产生活用品。由于他的竹编制品不但实用,而且比别人的东西更加好看,很受群众喜爱,卖得最好。

“真正使大石竹编成为一种工艺品的也就是在我这一代。”赵行恩告诉记者,他在父亲的基础上,从选材、下料、构图、编织等方面对竹编技艺进行了大胆创新。在选材上,他只选用生长在高山上土质贫瘠地带中1年以上、2年以下的慈竹。工艺上,他在篾条划好后,还要经过碱水煮、染色、固色、清漂、阴干、蒸软等10多个工序,防虫蛀防褪色。他还发明了“排针剖篾器”,剖出的篾条薄如白纸,可以蒙在书上描红,一次可抽出12根细若花针的篾丝。构图上,他设计巧妙,能进行各种复杂图像的编织,用竹丝编制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赵行恩传承着大石竹编的精髓,但真正专门从事这一行是从1993年开始的。

那一年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当时的涪陵地委领导在我县调研时,得知赵行恩竹编编得不错,希望他能编织系列关于毛主席的竹编画送到北京。

接到这个任务后,赵行恩非常激动,当时是高安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的他回到老家大石,开始召集村里10多个编过竹器的年轻人,边培训、边制作图纸、边设计,开始编织《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系列竹编画。

经过100天夜以继日的奋战,全套10幅《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竹编画终于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前编好了,这批竹编画,每幅长83厘米、宽49厘米,用去篾丝4049条。

然而,正当赵行恩一行将竹画送到北京途中,时因天气原因飞往北京的飞机停航了,于是,他们又马上赶火车前往韶山,将竹画送到毛泽东纪念馆。接到竹编画时,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负责人非常感动,认为这10幅竹编画制作难度大,韶山没有,北京也没有,在全国都很罕见,并表示还将转交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我们的竹编作品得到他们的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感到大石竹编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如今,提起这件事,赵行恩还是一脸兴奋。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赵行恩经过8个月时间的努力,编制了《一代强人聚北京》竹编画,祝贺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近些年来,赵行恩不仅设计编制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肖像,还为国庆50周年、香港回归等创作了竹编画。

“到现在为止,我已编织了800件作品,其中爱党、爱国、爱家乡,歌颂伟大祖国、歌颂英雄模范、歌颂党的方针政策为主题的作品就占了400多件,大部分赠给了相关会议和纪念堂馆。”赵行恩说,因为现在的好生活离不开党的领导,所以自己要通过竹编来表达自己对党的热爱。20多年来,赵行恩的大石竹编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并在2011年被评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市第三届旅游商品新产品设计大赛中,赵行恩的竹编工艺品获得一等奖,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渝洽会上,大石竹编还获得了市领导的赞扬,并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重庆)工艺品、旅游商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步入发展困境,濒临失传

大石竹编画主题鲜明,栩栩如生,可谓独树一帜。然而,对于大石竹编的传承和发扬,赵行恩却有着自己的担忧。

“主要是竹编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销售不出去。”赵行恩说,虽然这些年,垫江政府非常重视大石竹编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是大石竹编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还任重而道远。

赵行恩告诉记者,他从1993年开始带徒弟,前前后后带过30多个徒弟,但因为从事大石竹编收入不高,很多徒弟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到外地打工去了。“很多徒弟经常抱怨,在外面洗碗都不止这点收入。”赵行恩无奈地说。

如今,赵行恩的徒弟只剩下了6个,而真正一直在从事竹编的只有3个,加上自己和家人,在我县从事大石竹编的也只有6个人。

赵行恩告诉记者,大石竹编从选竹、砍伐、下料到组装入库需要10个步骤,就算编制一把有图案的扇子也需要1个月的时间,就是因为大石竹编的制作过程是全手工的,费时、费力,因而市场一直没打开,更没多少人愿意来学大石竹编。同时,由于大石竹编制作成本比较高,在市场上卖得也很贵,目前的价位是100元一平方公分,最贵的大石竹编上万元,便宜的也在百元以上。

“一般来说只有爱好者才会买来收藏,普通人谁会花几千上万元买一个竹编画呢,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出钱购买,如今大多数作品都是自己在保存,堆放在工作室里。”赵行恩说,今年上半年他只卖出去7件作品,收入1万元。

赵行恩说,自己从事大石竹编已整整22年,但已亏了25万元。因为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更未形成产业,加上全凭手工编制,制作一幅成品花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大石竹编的传承和发展。

让赵行恩还有所担心的是,大石竹编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生产和展示场地,至今他们一直是租用的原财政局办公楼的几间房子,共100多平方米,原材料从大石运过来后经常没有生产现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示,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大石竹编的发展。

转变思路,做强大石竹编产业

虽然大石竹编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但今年已经77岁的赵行恩至今仍坚持制作竹编工艺品。

“作为大石竹编的传承人,我不希望大石竹编有一天失传了,我要一直坚持下去,力所能及地助推大石竹编更好地发展和传承。”赵行恩说,他要在有生之年做好传承,培育更多的新人来从事大石竹编。

赵行恩告诉记者,他现在要求家里的子孙都必须会制作大石竹编,每年暑假,他的几个孙子都要来工作室学习,现在都基本入门了。下一步,他还准备招收5到10个徒弟,以家人为主,招徒为辅,做到让大石竹编不失传。

同时,还将增加制作作品的品种,增加贴近生活的大众产品,让产品更大众化,以适应市场,并要求传承人要创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让大石竹编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形成市场,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上一篇:【传统美术】大石竹编(重庆市)

下一篇:【民间医药】龙江医派(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