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綦江农民版画(重庆市)传承人:桂焕勇
2018-06-30 10:52
特殊年代,版画创作寸步难行上世纪6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经常到綦江体验生活,从事创作等艺术活动。綦江因此聚集了一大批美术创作人才,为影响、带动一批农民走上版画创作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但尽管如此,从解放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搞创作仍举步维艰。以风景版画著称的姜胜利从小就喜欢绘画,初中毕业后,他到处写生,但因为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绘画写生处处碰壁。一次,他跑到一座山上去画三江大桥,画未完成,就被人带走盘问,对方怀疑他画桥另有企图。还有一次,姜胜利到东溪写生。东溪革委会允许他画风景,但不允许他画房子。一位家住溪边的老人更是叫年轻人一直盯着姜胜利,不准画他家的房子。老人说,房子破旧,有损当地形象。
兴起之初,村里办起版画创作班。桂焕勇出生在綦江县盖石的农村。14岁初中毕业后桂焕勇便回到农村,拿起了画笔。1983年,农民版画在綦江兴起,三江、石角等乡先后办起了农民版画创作班。那时,文化站只给每个大队配一个进创作班的名额,14岁的桂焕勇没有接到进创作班的通知。创作班开班前,桂焕勇不知从哪里得到了盖石也要举办创作班的消息。开班那天,桂焕勇半夜便起床,打着手电筒,赶了20多里的山路,天还未亮便早早地来到文化站,要求参加创作班。辅导老师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少年竟然对艺术有如此执着的追求,破例同意了桂焕勇的要求。
摸索前行,7个乡成立版画创作组。随着綦江各乡镇都陆续开办了一些农民版画创作班,像桂焕勇一样对版画创作有着巨大热情的农民版画创作者入班接受培训。一些农民创作者最初参加创作班,是想来学点绘画技艺,以便日后能谋生赚钱。而辅导老师最初以年画为创作班的模本,以此传授绘画技法,这样就与学员之间产生了一些分歧。一些学员便对辅导老师公开表示质疑,“这是糊弄文化站和农民!”创作班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在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上,慢慢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农民版画创作特点的方法。从1983年到1985年,綦江县59个乡中,31个乡的317名创作者参加了版画创作班,共计创作版画1000多件。其中,7个乡成立了版画创作组。
抓住机遇,造访华君武 版画轰动京城。20世纪80年代,虽然綦江县从事农民版画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大,但綦江农民版画并未引起外界太多的注意、获得美术界大家的认同。
1983年10月,桂焕勇的老师李毅力等綦江农民版画家来到北京。在没事先联系的情况下,李毅力带了十几副画作登门造访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老先生。当时华老正在工作,生人造访,华老脸有愠色。李毅力连忙道歉:“华老,对不起……”华老见访客诚恳,便放下手中的工作翻看李毅力带来的画作。渐渐地,老人的脸色由愠怒转为大喜,被眼前这十几幅画作所吸引。1984年1月8日,当綦江农民版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在京城引起轰动。
走向辉煌,綦江版画院开馆 赴法展览。“以前的农民版画创作条件简陋,没有固定的展示场所,现在不一样了。”桂焕勇介绍,2005年6月,被列入重庆市委、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的綦江版画院正式破土动工,同年9月28日落成开馆。綦江版画院占地4.17亩,建筑面积达2825平方米,有展厅、创作室、库房等。2004年,綦江版画赴法国图卢兹参加了中法文化年活动。展览前,当地外交官诺威娜女士一直对中国农民版画半信半疑,展览后,她大加赞赏:“中国农民就能作画,并且想象那样丰富,创作如此大胆,不受约束,这些农民画家,是东方的毕加索、马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