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抚顺锔盆锔碗(抚顺市)传承人:王振海
2018-06-30 10:47
为手艺传后世 抚顺锔盆锔碗申报文化遗产
妈妈拿着两瓣儿的瓷碗到村头,锔匠老人把瓷碗拼在一起后,锔上了几个小钉……这个镜头出现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
推荐阅读
这项几近失传的手艺已经由抚顺民间艺人王振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振海告诉记者,“这门在我家传了十三代的手艺应该得到肯定。”
老锔匠的骄傲:裂纹很少断开,这就叫“手艺”
“现在打碎饭碗菜碟就顺手一扔,过去可不行,那是要千方百计加以补救的。”
王振海说着便坐在了小凳上,“锔匠的手是不能有一点颤抖的。”
他先把一只破碎的瓷盘裂缝对准,用彩笔描好位置后,将金刚钻尖部对准裂缝一侧,把手心中的小碗反扣在钢钻上压牢,然后用弓弦在钢钻杆上绕上一圈来回拉动,钻头被带动旋转飞溅出细细的瓷末。
裂纹两侧每钻成一对眼儿,王振海就取出一个小锔钉,两端钉脚摁入钻眼,用小巧的铁锤轻叩两下,锔钉就牢牢紧扣入眼。如此反复钻扣,使锔钉密密麻麻扣满裂缝,一只摔破的瓷盘就锔好了。
“因锔钉松动而裂纹断开的情况很少出现。”老锔匠骄傲地说,“这就叫‘手艺’。”
老锔匠的忧虑:我可能是这门手艺的最后边沿
王振海的锔活手艺是从爷爷那学来的,“我们家祖传十三代都是锔匠,而且是做细活的。”王振海说的“细活”其实是指“锔活秀”。
“‘锔活秀’源自清朝的八旗子弟。”王振海说,“八旗子弟‘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泥壶失手碰裂,便找锔匠修补,锔匠师傅可以利用裂纹的走向因势利导,用金、银、铜、铁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束桃花,稍经打磨,甚至可以身价倍增。”王振海笑笑说。
“到了民国年间,‘锔活秀’简直登峰造极。”王振海说,“很多玩家有意在新紫砂壶中装满黄豆,注水浸泡,利用黄豆遇水膨胀之力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式包嵌,已经上升为一种锔嵌的手工艺术了。”
说着说着,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忧虑:“现在就只有‘没有金刚钻少揽瓷器活’这句俗谚还在口头流传,如果我们这个手艺绝了,这句谚语也就没有生活原型了。”
“我可能是这门手艺的最后边沿。”王振海叹着气。
老锔匠的希望:加强保护才能让手艺传后世
王振海说,1964年爷爷去世时,他才11岁,后来因为生活的变故,爷爷留下的锔匠挑子被烧了,只有老金刚钻和小锤等十几件工具幸存下来。
“那时候我也只能在农村默默练习,为朋友和收藏者修补古旧瓷器。”王振海告诉记者,“我在古旧瓷器这行里20多年所知所闻,到目前还没有第二个做锔补修复老瓷器的人了,连儿子都不愿意学。”
“绝活老匠人先后离世,人死艺绝。”老艺人狠狠抽了一口烟边咳嗽边说,“要使这门老手艺传于后世,必须尽快加强保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