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义县风物传说(锦州市)
2018-06-30 09:10
医巫闾山,绵亘于义县与北镇交界,以其浑雄灵幻的自然风光,名冠东北三大名山之首。闾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沉积丰厚,自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1979年4月,在闾山西麓义县稍户营子镇花尔楼村出土5件青铜器,经考古断定为商周时期帝王祭山器物。自隋开始,闾山便被封为中国五大镇山的北镇。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留下许多文化遗迹。宝林楼是东北地区佛教传人最早的建筑;万佛堂石窟群是北魏时期留在东北最大的摩崖石窟群;老爷岭圣清宫,是道家在东北最早的发祥地;奉国寺是辽代仅存世上三大寺院之一。闾山脚下的义县古城,古称“燕郡”,“昌黎”,自秦汉设郡以来,已有二千四百年历史。清新灵秀的闾山风光,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使这里产生了传诵千古的闾山风物传说
闾山风物传说是闾山文化的一部分,闾山的神山地位,决定了传说流传地区非常广泛,从漠北高原到渤海之滨,从千里大凌河两岸,到辽河平原,闾山风物传说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资。特别是闾山佛教文化,历史上对内蒙东北各盟的影响极大,解放前来自草原的蒙民,把宝林楼炎汉古刹做为祭祀先祖的场所,不远千里,每年到这里进香。到现在,昭盟各旗仍有善男信女组成拜佛团到宝林楼、奉国寺进香朝拜。
闾山风物传说中描述的故事,涵盖了上到虞舜,下到清末的几千年历史,它的起源与发展应该同闾山的历史同步。医巫闾山是舜封十二大名山之一,也是北方民族的先祖五帝之一的颛臾带领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先秦的《周礼·职方氏》就已记载:东北曰幽州,其镇山为医巫闾。历代帝王对闾山皆有封号,是历代朝廷推崇的灵山圣地。可以推断,医巫闾山做为神山的地位被确定下来,就有了闾山作为载体的各种风物传说。这些传说有些是随着名胜古迹的建造和形成而产生的;有些是根据自然景物的特征,人们赋予它灵性而产生的美好想象;有些是根据民族特点,生活习俗而形成的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淀积。它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声声不息。
闾山风物传说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民俗传说等。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气候物候,宗教民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够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岳风物传说文化。读来不但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从中会看到某些历史的影子,从而对东北一偶这片美丽的河山增加新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传说的故事虽然大多没有文字记载,只限于在民间流传,但每一个传说都能让你强烈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善良,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正义战胜邪恶的传说中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恨、情、仇,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也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精神上的陶冶。
在义县地区流传的闾山风物传说以闾山西麓五大景区为主要内容,宝林楼传说系列有40篇,老爷岭系列 传说有30篇,万佛堂传说系列有27篇,奉国寺传说系列有5篇,大石湖传说系列有7篇,共计109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义县厚重而悠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闾山风物传说承载着我国北方各民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对研究北方各民族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保留辽西地区以山岳文化为特征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间讲述是群众自娱自乐活动,有一定的凝聚力,能够增强团结互爱、互相帮助精神,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很大促进作用。
风物传说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与地方性具体物态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能。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文化消费的多样性,使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类日遭冷落,讲述活动逐渐被人们淡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当年讲述者年岁增高,大部分已离开人世。一些仍健在的老人也多因病痛,或年岁已高,记忆力减退等原因,已经不能再讲述。而大多数年轻人不会讲述,医巫闾山风物传说存在传承危机。
为了保护闾山风物传说,县政府已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政府主管文化的县长负全责,县文化旅游局负责具体实施。抓住我国全面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在充分利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医巫闾山风物传说有关资料,一方面组织本县专业人员进行挖掘、传承、发展,一方面邀请省内乃至全国热心此课题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尽快让其蕴涵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昭示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