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后坝狮舞(重庆市)
2018-06-29 14:41
“狮子玩翠楼,和尚啃狗腿。”这是万盛区万东镇团结村后坝、干龙洞一带的民间艺人对万盛区“后坝狮灯”的描述。“后坝狮灯”又叫“后坝狮子”,是一项始于清朝、历经九代传人的民间特色文化。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及各种庆典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据万东镇后坝《张氏宗谱》等史料记载,清朝中期,一位家住东乡坝后坝的张姓年轻人,在北方从军时学会了狮舞技艺。解甲归田后,年轻人将狮舞技艺带回家乡,并将《西游记》收服青狮的片段改编融入狮舞,形成了融武术、杂技、戏剧于一体的“后坝狮灯”。后来,“张家狮班”还把玩狮作为养家糊口的一门职业,并一代一代的传给了后人。
狮子象征着勇敢、力量和吉祥,能驱魔、避邪,一般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喜庆之时才参加表演。据目前健在的后坝狮灯第七代传人张学贵介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的后坝狮灯,主要以祖传、师传的形式传承技法,曾祖父张东山就是远近闻名的玩狮子高手。
后坝狮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到民国末年,舞狮技巧更是登峰造极,舞狮高手能在堆叠起来的十二张方桌上表演“狮子玩翠楼”。同时还能表演“狮子朝天拱”、两头狮子在顶端桌腿上表演穿梭的“双狮抢宝”、“狮猴过西天”等绝技和“和尚啃狗腿”、“偷梁换柱”、“啃狗腿”、“青蛙立洞”、“穿肠过肚”、啃马槽、“狮子锁喉”、“跳龙门”、“和尚金钩钓鱼”等小品以及狮子表演时口吐祝福语的“狮子献瑞”。新中国成立后,后坝狮灯在民间寿庆、开业庆典、重大节庆等各种场合红极一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綦江、南川、涪陵以及贵州桐梓等地争相邀请后坝狮灯前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