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邓家背二哥号子(重庆市)
2018-06-29 14:28
巫山县邓家土家族乡平均海拔1600多米,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曾有这样一群土家族汉子,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最原始的工具,将山里的山货背出去,将山外的货物背进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背二哥”。他们遒劲嘹亮的背二哥号子,曾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却面临绝迹。如今巫山县正全力将邓家背二哥号子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庆晨报记者深入大山,见证了“背二哥”的风采。
背篓、坎肩、打杵子,这就是“背二哥”的全部行头。上坡太陡,骡马的前脚能上,后脚蹬不上去;下坡太急,骡马容易出事故,所以,“背二哥”就成了山里连接外界最好的“交通工具”。
因为坡陡路急,用扁担挑东西时前头“拱”不上去,最终,背篓成了这里的人主要的运输工具。背篓结实,在背篓上放上圆圆的篾篓,出山时篾篓里面放满山货,足有200多斤,一天走个百八十里路,那叫寻常。回山时,篾篓里装的是山里人需要的油盐酱醋。
为防止背篓的篾带子把肩膀勒伤,“背二哥”都在双肩上垫一副真皮坎肩。脖子上挂一条帕子,三九天也要擦汗;腰里系一根老婆亲手缝制的腰带,腰带勒3转,走路自然提得起一股子气。冬天,山路结冰,“背二哥”还要在脚上套一副“脚码子”(一种铁制的防滑工具)。
出山时,一群“背二哥”将背篓放在石头包包上,一齐吼一声“嘿咗”,背篓从原地稳稳地“冲”起。胳肘窝夹一根丁字棍(俗称打杵子),“背二哥”在家人的嘱咐和期盼中向山外走去。为了耐磨,丁字棍的尖端是“铁脑壳”。这种打杵子是“背二哥”的专用品,因为背篓一旦上肩,几百斤,百十里山路,又陡又急,背篓不方便中途落地,在地势稍稍平坦的地方,“背二哥”才把丁字棍往屁股上一支,裹一杆叶子烟歇口气。
“嘿咗!背的值钱货哟。”出山时的几里平坦路,还是轻松诙谐的调子,慢慢地,陡直的上坡越走越长,汗珠子纷纷往下掉,于是上坡号子就吼了起来:“上坡上得急哟,越上越有力哟,嘿咗;青石板啰,嘿咗;响叮当哟,嘿咗;溜溜路啰,嘿咗;慢慢来哟,嘿咗。”和着铿锵的号子,那脚步千百年沉重,直把青石板踩出窝窝。那号子,粗犷有力,憋着劲,从胸膛中迸发出来,有了号子鼓劲,再陡再险的山路,“背二哥”也能稳稳当当。下坡了,下坡号子又响起来:“背下山啰,嘿咗;看到的屋哟,嘿咗;走得哭哟,嘿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