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97个项目确定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名列其中,同年由重庆市推荐申报国家级名录项目。人们说这就叫实至名归。事实上,以龙水刀为代表的五金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艺,早已名声在外,并与大足石刻一起走向了世界。

据地方志记载,龙水五金刀具的制作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昭宗大顺、景福年间(公元890~893年),昌州刺史韦君靖在大足建寨屯兵,于龙水置镇遏使,兴兵器匠作之业,是为龙水刀具生产的起始。北宋时期大足县龙水镇已能生产铁齿轮,是世界已知最早的铁齿轮。这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里也有反映。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地狱经变像中,就有铁齿轮、铁剪、铁锯、铁锅、铁拐杖等实物造型。

到了清代,大足县的五金制作工艺已很成熟,形成“铁器十八行”,即已经分门别类进行生产,其中的龙水刀更是名声在外。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以龙水刀为代表的大足五金业更加兴旺,有从业者3000余人,一些名牌精品成为国货替代进口货的主流品牌。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五金工业进行全国重点布局,将龙水小五金纳入全国一盘棋,形成“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西有龙水刀”的三足鼎立之势。1958年8月,大足县龙水镇政府委托全国卫生检查团将龙水“卓”字怀剪和手工丝练带到北京,送给毛主席。不久收到中央办公厅回函:“信和纪念品都已收到,毛主席看过,龙水卫生搞得好,五金产品又很出名,你们要再接再厉,早日把龙水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镇。”

改革开放以后,龙水五金生产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1986年,一代伟人邓小平参观大足石刻,并向龙水镇邓家刀传人定购了10套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菜刀,分送给杨尚昆、王震等老同志。

到2008年,以刀具生产为龙头的龙水五金业已成为重庆市轻工业的代表性产业之一。龙水五金城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从业人员达10万人。由龙水生产出口的铸钢件、船舶件、日用刀具、工艺刀具、建筑五金等多达2000余种。市场扩展至澳大利亚、美国、欧洲和东南亚诸国,年产值超过30亿元。邓家刀、金忠刀、永红厨具等本地品牌驰名中外。

一千多年来,由无数代能工巧匠传承下来的龙水五金锻打技艺,已成为巴渝传统工艺文化中最具光彩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传统技艺】大足剪纸(重庆市)传承人:庞书麟

下一篇:【传统舞蹈】中敖火龙(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