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体育局、大足区武术协会在该区宏声广场召开大会,庆祝大足的“梅丝拳”被成功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四川武术大全》和《龙水镇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河南一梅姓女拳师浪迹江湖,只身来到大足县(现大足区)三驱镇梅家拱桥,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她曾向梅姓之人传艺。后又到相邻的龙水镇张家湾传艺,历时五载(即公元1880年)之后,他离开龙水,不知其踪。她所传授的拳术,亦未言明其宗派和源于何处。该拳初练时,设9个灰堆,摆成“田”字形为桩练习。待有一定功底后,将9个灰堆换为木桩练习(亦称梅花桩)。当地人为缅怀梅氏先师的授艺之恩,后人便称该拳为《梅氏拳》,因其拳法“钩挂如扭丝”,故称为《梅丝拳》,该拳流传至今已有130多年。在我市大足、永川、荣昌广为流传,以发源地大足最多,现在传承的人员已达数万之众,多次在市内外武术比赛中获奖。该拳现已被《四川武术大全》收录。该拳术的套路有《总桩》《二路》《八门》《八卦》《扭练》《猫儿拳》《梅花挽子》等。

为把该拳发扬光大,大足县武术协会在2010年开始把“梅丝拳”作为申报“非遗”进行保护。经过挖掘、整理和规范,终于被重庆市“非遗”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成功列入了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音乐】大足陪歌(重庆市)

下一篇:【体育与杂技】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西宁市)传承人:赵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