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大足薅秧山歌(重庆市)传承人:杨世谷
2018-06-28 11:58
这位老人叫杨世谷,是市级非遗项目大足薅秧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今年66岁的他在夜市城当守夜人,从老家龙石镇万福村搬到大足城区有好些年头了,尽管不再下田薅秧,但杨世谷不仅每天要吼上一曲薅秧歌,平时还要做运动练唱腔。
“在我心目中,薅秧歌是最悠长高亢的民歌,每天唱一曲,就让我想起以前和邻里乡亲一边劳作一边唱歌的场景。”杨世谷回忆,在乡下干农活的时候,每到4至6月份薅秧的季节,在无伴奏乐器的情况下,大家即兴演唱,处处皆闻歌声。
“大田薅秧人又多,下田就唱薅秧歌。老的不唱睡不着,少的不唱嘴生角……”杨世谷就像一个山歌曲库,上百首薅秧歌“存”在他的脑子里,随便点一首都能唱。
薅秧歌的演唱形式大都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前后呼应,声传数里,很有气势。有时演唱者在没有“连手”帮腔的情况下,也可以去掉曲调中的某些部分,单独演唱。
年轻的时候,杨世谷就经常担任领唱。领唱歌手除了唱功要拔尖以外,还要善于即兴创作,反映敏锐。既能连续演唱“不打重台”(不重复),也能“见子打子”(歌词要及时反映劳动现场的人、物、事)。
“薅秧歌在唱法方面很有讲究,早上、中午、傍晚所唱的歌词和腔调都各不相同。如中午唱‘太阳当顶又当中,不见主人烧烟囱。饿死老板莫关系,饿死长年要遭凶。’,傍晚唱‘太阳落坡坡背黑,两个兔儿在吃麦。 公公喊拿枪来打,媳妇说是打不得。 打了公子绝了种,打了母子丧了德。’等等。”杨世谷说,一个人唱罢,还必须要有人帮腔,帮腔的腔调有“罗兜腔”“依腔”等。
“那时候大家一唱一和的场面很精彩,干起活儿来都不觉着累。”杨世谷叹了口气说道,“只是日子一去不复返咯,以前唱薅秧歌的年轻男女,如今都是些说话都不太利索的古稀老人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薅秧这种田间劳作已日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而与之息息相关的薅秧歌也慢慢从人们的耳畔消失。2008年,薅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4月,被列入第三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的太爷爷、爷爷、父亲,他们都是村里唱薅秧歌的‘金嗓子’,不能到我这一辈就断链了。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歌,可不能忘。”杨世谷说,传承薅秧歌,不仅是28年前父亲的遗愿,也是他作为传承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