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三角吹打(重庆市)传承人:杜迎久
2018-06-28 11:50
在三角镇,有一支民间吹打乐班颇有名气,名为三角吹打杜家乐班。它发轫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光绪年间受流浪于民间、有宫廷乐背景的艺人指点,形成“宫娥派”吹奏特色。现已传艺12代人,从业人员200多人。它的影响能与国家级非遗名录永城吹打媲美。
近日,在三角镇龙门村那棵大黄葛树下,记者见到了杜家乐班的第12代传人——现任班主杜迎久,以及乐班主要成员。
或抑扬顿挫,或高亢激昂……进村没多远,阵阵乐曲就传入记者耳中。循声而去,杜迎久正站在黄葛树下,和乐班成员一起练习。唢呐、锣鼓、镲子等乐器配合在一起,音质明亮悠扬很有气势。一曲《戏茶花》让人听得心潮澎湃。
“听我父亲说,解放前,大户人家总是以请到我们杜家班演奏为荣。一般来说在正月初一到初九的上九会、六月的明黄会都要去吹奏。而且只有我们乐班会儒教音乐演奏,所以非常受欢迎,基本上算是吹遍了渝黔周边地区。”杜迎久说。
杜迎久介绍:“杜家乐班最主要的乐器是唢呐,分为叽呐子、头台、二台、三台、大台,加上横笛、锣鼓等,乐器数量达到15件之多,根据演出曲目,使用不同乐器。”
杜迎久告诉记者,外出演出时,演员一般是7-9人,所以每个人都要掌握好几种乐器。老一辈人传承时,也会依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
作为家族传人,杜迎久的唢呐吹奏技术和锣鼓技术都十分娴熟,算是12代传人中的佼佼者。当记者问到秘诀时,杜迎久笑着说,“也就勤学苦练四个字。”
是的,一切都靠勤学苦练。
1981年小学毕业后,12岁的杜迎久就追随父亲杜锡林开始学习吹打乐。那时候,杜锡林就用“依葫芦画瓢”的土方法教杜迎久,他做完示范,杜迎久跟着模仿,指法一错,杜锡林就用烟杆敲他的手指。
“那时候真是吃尽了苦头,特别是唢呐。学唢呐,一天不吹,感觉就不对了。最开始那几年,我每天都要练8个小时以上。因为唢呐是响亮的乐器,必须吹透,小的时候,气不够,想要吹透太难了。”杜迎久说,那会儿每天练完,腮帮子疼得要命,碰都不敢碰。
十一、二岁的年纪,本来还处在贪玩的时候,几乎被吹打练习占去了所有的时间,这让杜迎久很不开心,更不感兴趣。
直到有一天,村里有乡亲去世,杜锡林带着杜家乐班去演奏,杜迎久也去了。
当唢呐声和锣鼓声穿越暮色而来时,那位乡亲的亲人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嚎啕大哭,在场所有人都被音乐牵引着一起悲伤……杜迎久被深深地震撼了。
“当时我就想,我也要像父亲一样,能演奏出这么有感染力的音乐。”杜迎久说。
于是,在杜迎久的成长阶段,记忆最深的除了每天辛苦地练习外,就是随着杜锡林带领的杜家乐班四处演出。
当有新鲜的生命出现时,杜家乐班的吹打乐会响起;当青年男女走进新房时,杜家乐班的吹打乐在响起;当有老者隐没黄土时,杜家乐班的吹打乐依然响着……
直到现在,不少人婚丧嫁娶、过寿,还会邀请杜迎久的杜家乐班前往。
然而,在说到传承时,杜迎久就有些难过了。
“我搞吹打这行30多年了。以前带过一些弟子,但是慢慢的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的徒弟,现在有开车的,有做瓦匠的,还有做雕塑的,但是年纪小的学员一个都没有了,因为学起来太苦太枯燥,而且学会了也养活不了自己。连我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学。”杜迎久说。
杜迎久告诉记者,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把杜家乐班继续传承下去。
“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只要有人想学,我都愿意把掌握的所有吹打技巧全部传授给他。”杜迎久说。
叶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