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七子鼓(重庆市)
2018-06-28 11:40
七子鼓,又被称之为“架香锣鼓”,主要流传于合川区域内由七人开展的民间打击乐,属于一种简单的民间器乐。七子鼓产生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民俗活动之中,最初渊源于宗教音乐,是信徒们朝香时的场景音乐,现今主要分布在合川区沙鱼、钱塘、龙市、小沔、三汇等地。2011年,七子鼓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子鼓作为民间器乐,历史源远流长。据经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就有朝圣驾之说。七子鼓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观音菩萨之父妙庄王生重病,全身生500个菠萝疮,久治不愈,观音下决心在香山修炼。修成正果之后,为其父治好了病,也为民间凡人救苦救难。老百姓为祭奠和感激她,在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用朝架打七子鼓的形式报答。
由于人们口口相传,七子鼓流传出多个不同版本:例如说妙庄王因火烧白雀寺而病,该病需亲人的一只眼或一只手做药才能治愈。观音最讲孝道,立即挖出自己一只眼、舍去一只手。之后父亲病愈,此举感动了佛祖,佛祖给了她一千只眼和一千只手,并成为观音菩萨(俗称千手观音)。妙庄王为感激女儿的孝道和佛祖的仁慈,组建架香队伍去朝拜观音菩萨与佛祖,这些队伍中就有七子鼓这种民间音乐,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七子鼓也成为架香锣鼓的原因。
有关七子鼓,还有这样的说法。传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三年因重病昏迷不醒,其儿子李治要将其下葬,大臣魏征阻拦说:“我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皇帝并没有死,他是在游地府。我看见有七个人在前面敲锣打鼓,观音菩萨走在太宗面前为其带路,他们一行过了奈何桥,来到望乡台,见到了阎罗王。阎罗王说:‘李世民,你阳寿未尽,还有20年,你回去吧,好好治理你的国家。’”七天后,唐太宗果真又还阳复活了。后来,唐太宗就大兴庙宇,在观音菩萨生日二月十九、得道之日六月十九、坐莲台之日九月十九举行朝架送香活动,进行七子鼓表演。
之后,民间如有人去世也会邀请人表演七子鼓,以祈求起死回生。七子鼓从而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打击乐,在巴渝地区尤为流行。
20-30年代,七子鼓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每每在红白喜事或朝圣的庙会上,人们便会看到一位为首的老者拿着木质小槌,敲打一只搁在小凳上的鼓。随着一阵敲打,旁边另外几位老者跟着用右手拿着的小木槌,分别敲打着各自手中的包锣、大锣和迎锣。这就是七子鼓的敲打阵容,可谓民间早期的器乐团,他们打击的曲调多样,曲目众多,风格独特,共有100多个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