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右手扇着扇子,左手持着案板,只听“哐”的一声,案板拍桌,身穿古时蓝色大褂的杜志榜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起他最爱的民间故事:

  “广阳大佛寺里大佛石刻的原型其实名叫周兴,他是明朝时期的一员猛将,因为抵抗鞑虏军有功,其老家广阳的百姓就筹资为他建起了这尊佛像”。

  被当地人称为“故事篓子”

  杜志榜越讲越来劲,连一口茶也不愿喝,这位地地道道的广阳老汉,便是南岸区广阳民间故事的主要传承人之一。

  生在江边的杜志榜是地道的广阳镇人,从小他就在父辈那里听到了很多关于广阳以及重庆的民间传说,杜志榜从小就对民间故事有种特别的情结。

  1987年,时任镇文化站干部的杜志榜就和同事们一起下乡走访,在文化积淀丰厚的广阳镇结识了30多位会讲故事的人,他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故事篓子”(泛指肚子里装有很多故事的人)。

  随后,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对每一个“故事篓子”进行了细致的采访,搜集到了3000多则民间故事、2000多则谚语。那时,杜志榜以为,广阳民间故事的春天就要来了。

  带着广阳故事申遗

  然而,事与愿违,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受到客观历史因素的影响,广阳民间故事搜集被搁置,还一度出现濒危状况。

  2005年,广阳民间故事终于重获重视,于是,杜志榜带着存放多年的200余盒录音带、数尺厚的文字资料踏上了广阳民间故事申遗之路。

  2011年6月2号晚上8点,第一期“广阳故事会”在广阳民间故事传承基地里正式开讲。“那天晚上屋里屋外全都是人,每当一个故事讲完,大家就会喊再来一个,我们只有上台再讲一个,广阳坝、大佛寺、安世敏传说等等,为了让大家听过瘾,我们是倾尽所有啊。”杜志榜笑着说道,“以后,每逢26号或者节假日,我们都会举行故事会。”

  2011年,广阳民间故事被列入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杜志榜和其他100多位故事讲述家正在编写《广阳民间故事》第4季,并且正在积极为广阳民间故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正创作着新的民间故事 ……


上一篇:【民间文学】广阳民间故事(重庆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北碚民间故事(重庆市)